老灌县东门外有一处灌县人耳熟能详的地方,叫观凤楼,虽然观凤楼消失已经几十年了,但至今提到太平街靠近一环路交叉路口附近,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观凤楼。
观凤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由时任灌县知事的罗树声主持修建,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观凤楼横跨太平街而建,为城门楼式建筑,三层砖木结构。从现存图片看,观凤楼廊檐重叠,高踞云端,飞檐凌空,气势恢宏,是非常壮观的古典建筑。
罗树声为什么要在灌县东门外修建一座跨街门楼?据说是因为都江堰时有洪水泛滥,是因风水所致,故要在东门外修一座“龙门子”以镇风水。
听老人们说,这观凤楼刚修建时不叫观凤楼,叫“关风楼”,是老灌县的“龙门子”。
为什么叫“关风楼”呢?为什么又说它是老灌县的龙门子?这就要从古代建筑的风水谈起了。
熟悉四川乡村民居的人都知道,以前大户人家的宅院大都要在宅院大门前面修一个龙门子。这龙门子独立于宅院大门之外,有柱有壁有屋顶,还有一个大门,既不为关栏,也不为进出,为的就是一个风水。风水讲究导气,《水龙经》中就有“直来直去损人丁”之说,气不能直冲厅堂,否则就会有“穿堂风”穿堂而过,多有不吉。修了龙门子,就可以对宅院进行遮蔽,使直冲之气迂回,既保持了气畅,又避免了直冲。城里高门大宅限于地方,则一般都要修建照壁或影壁,照壁修在门外,影壁修在门内,作用和龙门子差不多,既避气冲,又防外界一眼洞穿。龙门子在大宅院的配套建筑中实际是个闲置的建筑物,故在农闲时,就有人聚集在龙门子中聊天,久之,这种吹牛聊天的方式就被称为“龙门阵”。
观凤楼是灌县的龙门子,它就是一座风水建筑物。
灌县县城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背后是拔地而起的崇山峻岭,群山护卫,而前面则是一马平川,坦荡无余,从风水上讲有“气冲”之虞。明嘉靖年间,都江堰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鱼嘴前端重达万斤之巨的铁龟也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知县罗树声认为灌县城在风水上存在问题,于是便主持在东门外太平街修建了这座跨街门楼式建筑,取名“关风楼”。关风者,以避风气直冲。
时灌县到成都府,出东门过蒲柏桥经太平街是必经之路,跨街建门楼一座,扼灌县东出要津,避风头,镇邪气,以求灌县都江堰风平浪静,水旱从人。
“观风楼”后来改名为“观凤楼”,说法颇多。
主要的说法是灌县城南有凤凰山,城西有凤栖窝,登楼而观凤,是为祥瑞。古时龙凤皆为祥瑞之物,改为观凤楼,名称好听,字面吉祥。
至清道光年间,观凤楼再度更名,取名“建福楼”,据说是取自范成大《河图括地象》“岷山之精,上为井格,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其实早在宋代青城山山门就建有道观取名“建福宫”,将观凤楼改名建福楼,似有河西建福宫,河东建福楼,东西呼应之势。观凤楼改为建福楼时,曾进行了大规模扩建,高门大楼,门楼上悬挂“雄镇都江”四个金碧辉煌的大字,远远望去,这个老灌县的龙门子十分壮观。后随时间推移,年久失修,最后坍塌了。清末重修,仍取名观凤楼。
观凤楼初建时,实为灌县古城之风水而建,但在建成之后,实际成了灌县的第一道城门,对加强和巩固灌县的城防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和平时期,观凤楼是灌县迎来送往的第一站;战争时期,观凤楼则是灌县城防的第一道关口。1911年灌县同志军起义,参加推翻清廷的武装斗争,在和清军的战斗中,灌县同志军就曾以观凤楼作为据点,和进攻灌县的清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1950年川西暴发“2.5”叛乱,土匪武装攻打灌县县城,被挡在观凤楼外,守城解放军和武装工作队凭借观凤楼多次击败土匪进攻,土匪武装久攻不下,怒而放火焚烧观凤楼。经此一战,观凤楼再遭重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灌县城市的发展,老灌县城墙逐渐拆除,观凤楼也走完了它几百年的历史,结束了作为灌县“龙门子”的使命。
如今,观凤楼原址已经发展成为都江堰市繁忙的城市中心,老灌县人每每谈到观凤楼,心中总有那么一点点思念。
何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