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夫人的外交生活杂记(三)

   日期:2025-03-05     作者:7hh5r       评论:0    移动:http://nu1ol.zybear.com/mobile/news/127.html
核心提示:〖点此处〗搜文章 / 看视频 / 找客服 作者简介孙琪  中国前驻瑞士大使李清泉的夫人。本文音频前文链接本文内容多种形式的招待

〖点此处〗搜文章 / 看视频 / 找客服 


作者简介

图片


孙琪  中国前驻瑞士大使李清泉的夫人。



本文音频


前文链接




本文内容


多种形式的招待会

外交活动的形式很多,各种形式的宴请和招待会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宴请的客人可以是一位、数位或十数位。一般小型宴分午餐和晚餐,晚餐更为隆重。

这种宴会,世界各国一般都按欧洲习惯办,餐桌上要安排座位,餐具用刀叉,按欧洲习惯进餐,也都是热菜热汤。我们使馆宴请是中餐,但也参照欧式,除筷子外,也有刀叉,中餐西吃。

中国菜世界闻名,客人们除交口称赞中国菜好吃外,都很有兴趣地学着用筷子,使宴会上多了一点情趣。这种小型宴请,驻在国和各国使馆采用比较多,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自己要请的客人和人数,规模小,方便灵活。

凡有本国政府代表团或比较重要的专门性质的代表团,本国的国际名人、著名的艺术家、音乐家、演员访问驻在国时,这个国家的使馆都要为这个代表团或名人举行招待会,人数一二百、三四百不等,也有更多的。这种属于中型或大型招待会,一般都采用冷餐或鸡尾酒会形式。

国庆节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节日,驻在国也好,各国使馆也好,都要举行隆重的招待会。建军节是仅次于国庆节的重要节日,一般也都举行招待会。这种招待会在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更为重视,特别是中国和苏联两国使馆于建军节都要举行大型招待会。我们大使馆对每年一度的“十一”国庆节和“八一”建军节都要进行认真准备,一般在一个星期或10天前就开始准备了。

使馆所有的客厅及大厅都打开连在一起,能容纳上千人。50年代,捷克和我国非常友好,我们邀请的客人也很广泛,有政界、军界主要负责人,还有社会名流、作家、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以及与我国有外交关系的各国驻捷使馆所有的外交官员。

为了准备好这种大型招待会,全馆同志都动员起来,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最忙的是秘书组、交际组和行政组。我那时负责行政组的工作,每次都要为宴请精打细算,不要浪费,还要菜肴丰盛、富有特色。

中国菜在世界上很有名。千把人的招待会也是中国菜招待,仅靠两名厨师来做是忙不过来的,于是就动员全馆工作人员、勤杂人员一起动手,主要是打下手、做准备工作,帮助包春卷和做中国点心等。当然,鸡、鱼、肉、大虾等主菜还是使馆厨师做。除我们自己做的中国菜外,还在当地订部分西餐点心和面包。

“十一”那天一大早,使馆全体人员都忙碌起来,早早地将我国五星红旗高高挂起,布置大厅、客厅及摆菜台。宴会上需要很多招待员,除我馆工作人员和勤杂人员外,所有的在捷中国留学生都来参加,部分分配在宴会上当翻译,其他都担任招待员。

宴会晚上8点开始,8点之前一切都要准备齐全。女同志都穿着各种颜色的绸缎绣花长旗袍,男同志穿黑色的中山服。招待会开始前,全体外交官都到齐,在大厅等候着。

客人远远地就可看见我馆灯火灿烂辉煌,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大门口悬挂着的国徽闪闪发光,门口还挂着一对中国式的大红灯笼,显示出隆重的节日气氛。

客人的车到达门口,服务员上前将车门拉开,客人走出车,进入大门就到存衣处存放衣服,然后走进大客厅。大使夫妇、参赞夫妇、武官、一秘和三秘夫妇、随员等列队站在厅门口接待,都是夫人站在丈夫的前面,向来的客人一一握手。

有的客人为表示友好,热忱地用力握着你的手抖动,我的手常被握得生疼;还有客人双手握着你的手;也有夫人们拥抱着你。根据客人到的情况,使馆外交官们相应地进入大厅招待、交谈。

客人们各自随便取盘、刀、叉,自选菜吃。招待员们捧着托盘,放上各种酒和点心,来回走动,不停地给客人献酒。客人和主人、客人和客人之间随便交谈。

客人很多,男男女女,挤满客厅,热闹非凡,都赞不绝口地称赞中国菜好吃、中国菜名不虚传。他们特别喜爱吃我们的春卷和炸大虾。有的说“我们不只吃一次了”,甚至说“已吃过多次”。

捷克第一任总统哥特瓦尔德,因身体欠佳,去世得早,没有参加过我国国庆。萨波托斯基总统、西罗基总理、第一书记诺沃提尼,以及各位副总理、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都来参加过我国国庆招待会。如果驻在国总统或总理来临,不管早迟,馆长都得亲自接待。

到过中国参观访问的政府代表团的成员,以及各群众团体去中国访问过的成员,都是有请必到。这种场合,自由交谈,是很好的交流情况、促进友谊、广交朋友的方式。那个时候由于主要外交官外语未过关,都得带翻译,对开展工作有一定影响。

晚12点左右,主要客人大部分告辞了,我们仿照驻在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使馆的做法,一个一个地将兄弟国家的大使、代办邀请到另一间已摆好菜的房间里,围一圈坐下进行祝酒,以显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团结友好。

驻在国和社会主义国家使馆的客人们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一般告辞得很迟,有少数的客人如劳模、战斗英雄直到天亮,公共汽车开了,才告辞。

那个时候,大大小小各种宴请招待会很多,我又有一个抓工作太具体的毛病,看见炊事员辛苦,便常到厨房帮忙。1953年,乌兰夫同志访捷。为了请他到使馆吃饺子,我在厨房帮忙包饺子,因为站立的时间太长,造成我一次小产。

李克农部长参加日内瓦会议后回国,途经布拉格。李部长是很深入下层的人,他在使馆上上下下走个遍,也跑到厨房来看,我正好在厨房帮忙。他后来对清泉夸赞说“是个好当家的”。我只知道埋头干实事,从没想到要人表扬,听了这话,反而觉得惭愧。

中捷两国珍贵的友谊

5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兄弟般的关系,我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非常友好。两国之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友好代表团互访频繁,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动人的故事也很多。

捷克领导人对我国的友谊是两国和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代表和特征。有几件事至今还深刻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哥特瓦尔德总统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以来也是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之一,在捷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可他去世得太早,在1953年捷和我国建交后的第三年就因病逝世了。他在世时,十分重视发展同我国的友好关系。

图片

1955年秋,作者在捷克前总统哥特瓦尔德故居拍照留念。(图源:家属提供)

1951年,我国海军副政委刘道生率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访捷。我的印象,这是两国建交以来,我国最早访捷的官方代表团,受到哥特瓦尔德总统的高度重视并亲切接见。哥特瓦尔德总统当面交代捷国防部长做好接待工作,并通过我代表团赠送毛主席高级防弹汽车一辆。

1951年,他收到北京郊区张郭庄农民写给他的信后,便亲笔回了信。由此开始,逐渐建立了象征中捷两国友谊的中捷友好村。

图片

毛泽东、朱德、彭真、高岗、邓小平等在捷克斯洛伐法克驻中国使馆吊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主席哥特瓦尔德逝世。(图源:凤凰网)

1953年他逝世时,周恩来总理亲率代表团到布拉格参加其葬礼,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等到捷驻华使馆吊唁。哥特瓦尔德和中国人民的友谊,时间不长,事情不多,但分量却很重。(相关文章链接:

哥特瓦尔德逝世后,萨波托斯基接任总统,他同样对我国十分友好,非常尊重我国。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图片

捷克前总统安托宁·萨波托斯基

有一次,和清泉乘车外出,在一条公路上,迎面来了一辆黑色的豪华小车,在离我们车不远处突然停下来。车门打开,捷总统萨波托斯基向我们走来。我们赶忙下车,迎了上去,互相握手问安、交谈几句才各自上车而去。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非同寻常。一个国家的元首,又是坐在车里,本来可以疾驰而过,但他看到中国使馆的车,却先停下车来并下车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确实反映50年代捷克对中国的友谊。

他还多次亲自参加我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特别是1953年谭大使离任回国,举行离拜会时,萨波托斯基正有病住院,为了接受中国大使的离任拜会,他抱病出院,接见了谭大使。

图片

捷克前总理威廉·西罗基

总理西罗基为人谦虚诚恳,这是我们和他多次接触后留下的深刻印象。有一段时间他兼任外交部长,对周总理特别崇敬,多次提到总理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所作出的贡献,称赞周总理“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外交家的榜样,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他素有访问中国的愿望,可惜,因种种原因,我们在使馆工作期间未能看到他实现这一愿望。尽管他以后还是访问过我国,但那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未能充分表达他对中国的友谊。

副总理柯别茨基对中国特别友好。我们在驻捷使馆工作期间,他两次访问我国,见到了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总理等我国领导人,参观了许多地方,回国后热情宣传介绍中国情况,成了新中国的义务宣传员。

他特别抓住北京郊区张郭庄农民和哥特瓦尔德总统的友谊,积极倡议并促成了布拉格郊区维纳尔日采村和张郭庄建立中捷友好村,为这一象征中捷两国友谊的友好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成了捷克有名的“中国通”和新中国的“义务宣传部长”,并为获得此美称而感到骄傲。(相关文章链接:

伏契克娃是捷克著名的民族英雄尤利乌斯·伏契克的夫人。伏契克是捷共优秀党员,二战期间被希特勒法西斯逮捕并杀害。他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绞刑架下的报告》书稿。解放后,伏契克娃将书稿整理出版,世界许多国家均有译本。五六十年代,此书在我国广大青年中有很大影响。

1951年,伏契克娃访问我国,每到一地都要介绍伏契克的生平和斗争事迹,受到我国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相关文章链接:

她经常参加我馆的招待会,使馆同志特别是女同志,见到她都分外亲热。每当谈及两国领导人及两国友谊时,她常常说:“若伏契克还在世,看到我们有强大的中国支持该是多么好啊!”

由于伏契克的英雄事迹和伏契克娃本人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在中捷两国友好关系史上,她是有重要贡献的一位女同志。




- 未完待续 -

出处 | 《一个战士的足迹》

本篇作者 | 孙琪

图片 | 家属提供及网络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