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RE在当代
战后CPRE的其它重要斗争成果,首先体现在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控制上。1957年计划建造的英国第一条汽车高速公路M1号线,原本规划穿过英格兰中部莱斯特郡著名的查恩伍德森林的中心地带,这条公路的建造以及随之而来的影响,势必对这一有着铁器时代居住地遗址的古老森林造成破坏,通过CPRE的努力,终于使政府取消了M1号线在查恩伍德森林的路段。与此类似的还有M4号线的建设,CPRE保住了柏克夏冈郡的大片丘陵。
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给CPRE的工作带来新的任务。在持续推动关于国家公园、绿化带等相关改进法案,巩固其运动成果的同时,这个组织也时刻关注着各种新的环境影响因素,比如战后农业复苏,进入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二战时英国农产品价格体系崩溃,土地被大量闲置,破产农民涌入城市。为了使国内的农业尽快复苏,战后英国政府一直对农业实行补贴和保护政策,农村对城市的供给得到人们的重视,都市也被认为是农场和工厂的共同产物;与此同时,技术革命提升了农业的单位产量,机械化耕作大规模施行。杀虫剂、拖拉机和有保证的农业收益把土地变成了大农场,这些技术可以在一夜之间清除草坪、草甸和树篱,但随之减少甚至消失的是长久以来农庄伴生的鸟类和岛国古代农业文化的象征。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发表了她的著名环保作品《寂静的春天》,在书中身患癌症的学者卡森以她女性特有的感性笔触,描写了DDT等化学药品和肥料的过度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极具感染力。这部作品一经面市,即引起宣然大波,环保这个当时还未受到关注的概念,也逐渐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
CPRE自然不落人后。他们通过田野考察,揭露现代化农业对英国乡村传统树篱的严重破坏,根据他们的报告,英国的树篱是至少20 种哺乳类种物,65 种鸟类所特有的栖息环境,而现代化农业的高速发展则令这些生物的适宜环境迅速减少,许多物种濒邻灭绝,于是在1970年,CPRE就此展开了树篱保护运动。
除了对树篱的保护之外,CPRE也在1977年提出了湿地保护的概念。首先,他们揭露了现代农业扩展对萨默塞特郡、埃克斯穆尔地区特有的高沼地环境的破坏。第二年则对南方水利局破坏性排干西克苏斯郡的安伯利河流的计划提出了抗议,这一计划如果得以实施,势必将对西克苏斯丘陵最著名而广阔的安伯利草场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进入八十年代后,CPRE更是独具先见性地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乡村生活质量的保护问题上。作为CPRE自1983年以来长期活动的回应,199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禁止在乡间燃烧麦杆与稻草的法令。在1995年,CPRE则出版了《宁静地区指南》(Tranquillity Maps)一书,总结了他们自1990年开始就提出的乡村噪音污染问题,并为民众列出了英国尚未受到“人为”噪音污染的“宁静地区”地图。噪音、视觉垃圾以及光污染,不断摧毁乡村的美丽、安宁和多样性,闪烁的交通信号,人行道和车行道上的嗡嗡声,不必要的户外灯光造成的不夜天空,都大大折损了乡村生活的独特性。这些,都成为新时代中CPRE努力抗争的焦点所在。
在这些艰难的斗争中,CPRE都取得了胜利,它已从一个游说议员的组织变成了有数十万支持者的大众组织,从只关注设计和美学问题转变为关注影响乡村广泛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从单纯关心乡村美好景致成长为更具有责任感的乡村环境保护组织。但是同时,它也坚持着自身从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的基本理念:相信合适的规划具有生态和社会上的重要性;认为都市和乡村的内部联系是理解两者关系的关键;同时,专注于保护美丽、平静和陶冶性情的乡村景观。
在新的时代里,CPRE所需面对的,是全球贸易背景下英国农业的生存问题。相对于乡村休闲和观光的价值,国家显然更关注于生产满足生存需要的食物。相比之下,CPRE考虑的不是农业产量,而是环境的脆弱性,寻求区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土地的附加价值,这是否能拯救英国农业于危难之中,还有待日后证明。
英国乡村保护的借鉴意义
不管怎么说,通过CPRE等许多环境保护组织的努力,目前英国国内仍能保存大部分传统的乡村景致,这也是CPRE八十载不懈努力所达成的最高成果。
在城市承载了太多现代化与国际化概念的今天,其所能体现的城市乃至国家的个性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确是微乎其微。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只是城市的外部特征,而其骨干组成部分——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也多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为主,传统的身份、集团认同逐渐趋于崩溃,宗教信仰相对淡化,使人们渐渐丧失时空上的归属感。乡村的作用正在此时得到了体现:生态与物种群平衡的维护、乡村建筑的保存等各项村野保护的要点,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留存于乡间的传统生活、思维模式,它的风光、界标、手工制品、野生动物和原始风貌都与我们的历史息息相通。对于每个个体的公民来说,它是寻找自身根源的直接土壤,对于国家而言,也是保持自身民族特性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这个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农业社会的国家,强烈的宗族观念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每一个宗庙祠堂之上,每一片乡野土地之中。上个世纪的战争、西方文明的冲击以及其它人为因素,已使许多传统的元素日趋淡薄,若是再加上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广泛建设冲击,那些古老而传统的草根文化简直不堪一击。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俞孔坚说“祖坟,村头的风水树、风水林、风水池塘,一条小溪,一块界碑,一条栈道,一座龙王庙,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草根信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稳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根基。”
中国迅速的城市化是以牺牲乡村资源为代价的,其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问题尤其突出。“快餐式”的城市化除了使村落消失,还将消耗掉很多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沙子、石头、土壤,它们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在有些地区,一座山被切成“豆腐块”卖掉了。中国宝贵的花岗岩和大理石被大量加工成各种形状或者“艺术品”,销往世界各国。有很好黏性的土壤被烧制成砖头,成为建筑材料。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对此,CPRE这个已有八十年斗争经验的老牌环保组织,提供了不少的成功经验。人们可以借鉴他们提倡的“有规划地”推行城乡建设,以控制城市对乡村所造成的破坏,同时将可持续性发展纳入城乡规划的议程,采用新科技新工艺,保证经济与农业的顺利发展。此外,争取广大民众理解、支持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通过宣传,人们能自发对乡村文化、自身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同时监督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规划发展,不至于为了一时之利而做出不可挽回的破坏。
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我国,还是其它国家,政府,以及像CPRE这样的环保组织,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许,在此时,我们更该牢记CPRE成立的初衷,通过努力“将过去与现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