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心理咨询”项目纳入医保
打通心理危机治理全链条
关于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之外,医院、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近几年,越来越多孩子涌入儿童青少年精神病门诊室和住院病房,杨雪告诉橡树实验室,曾有需要住院的孩子,床位排到了100多位。
如何推动医教融合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翟美卿建议,建立“家、校、医、社”数据共享平台,各地通过学校列出青少年心理专科就诊白名单,开通学校-医疗机构就诊绿色通道,为困难家庭提供就诊补贴。
同时,将“心理咨询”项目纳入医保,打通心理危机“预警-转介-干预”全链条。
张其成也建议将普通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当前心理咨询的费用比较高,一线城市每小时300-800元,如果一个疗程8-12次,那么费用就是2-4万,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成都市委员会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杨建德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则强调了家庭教育在解决孩子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部分是由原生家庭的教育环境造成的,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杨建德呼吁家长要加强学习,掌握儿童心理知识,学会与孩子科学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时,家长应成为孩子的‘心理港湾’,给予孩子温暖和鼓励,而不是简单地批评或指责。”他建议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可以将老师的批评转化为表扬,引导孩子正视问题、重视问题,而不是轻易地指责孩子。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翁铁慧认为,全社会必须努力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家长必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负责。”
此外,推动社区力量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是代表委员们的共识。全国政协委员刘洪悦对人民日报表示,建议在每个社区设立专职心理辅导员,为青少年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加强对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间接提升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刘希娅也建议,社区应充分发挥牵头作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定期摸排辖区内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和身心状况,及时对监护人的不当行为进行劝阻或检举,并引入心理健康教师、医院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员,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唯有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文中杨雪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