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次书写工作坊,让你有了什么样的新发现或感受?
A:以前觉得书法是博物馆里“供”着的艺术,离生活很远。今天老师一梳理——奥运标识的运动感、电影海报的意境、门店招牌的个性,甚至名胜古迹石头上的刻字、家里茶具上的题字…原来书法一直‘活’在我们的日常里,只是我‘视而不见’! 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书法以及相关设计、应用,感觉解锁了一种新的‘看世界’的方式。”
Q:书写象形文字、楷书的书写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A:“写象形文字的‘山’时,笔是‘跑’起来的,有种恣意挥洒、画出心中丘壑的畅快,真能体会到古人‘画成其物’的智慧。转到楷书‘山’时,立刻感觉腰背要挺直,笔要‘立’起来,像在搭建一座稳固的建筑,‘横平竖直’不仅是规则,更像一种内在的定力。一动一静,太奇妙了!”
Q:今天不同的书写体验,您和孩子有什么感触吗?
家长A:“最触动我的是看到孩子第一次真正‘沉浸’在书写里。平时让他练字像‘打仗’,三分钟就坐不住。今天完全不同!从好奇地‘画’象形字,到小心翼翼地写楷书,再到给‘马’字填色…他全程屏息凝神,小手腕悬着,眼神专注得发亮。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不是他缺乏耐心,而是我们没找对方法,让书写变成充满想象和触感的‘游戏’与‘探索’。看他心满意足地展示作品,那份平静和成就感,比写好一个字本身珍贵得多。”
家长B:“我觉得更像一次难得的亲子‘共修’。我们俩一起在水写布上,看墨迹神奇地出现又消失,一起讨论‘雨’字怎么画才像下雨,‘虫’字怎么填色更可爱。没有催促,没有评判,只有共同的好奇心和笔墨流淌间的轻声交流。 在这个亲子‘共修’过程中,我和孩子共同专注于一件事、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宁静时光,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太稀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