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一重山坡,在东宝区仙居乡新屋村的丘陵间,一垄垄药苗正蓄势待发。村党支部书记李晶蹲在地头,指尖捻起黝黑的泥土:“这可是咱村自己盘活的‘家底子’!种下去的不只是药材,更是乡亲们致富的盼头。”
陋室谋大计 初心系产业
谁能想到,带领村民在田野间描绘振兴蓝图的“指挥部”,却是一间年久失修、异常简陋的村委会。斑驳的墙皮,几张吱呀作响的旧桌椅,便是村“两委”商议“大计”的全部家当。眼见邻村纷纷建起气派的新阵地,有人也曾问李晶:“李书记,咱这‘门面’是不是也该拾掇拾掇了?”他总是摆摆手,目光投向窗外的田野:“不急。现在每一分钱、每份精力都得用在刀刃上——让产业活起来,让乡亲们的口袋鼓起来。等村集体真壮大了,乡亲们日子真正甜了,再修这‘指挥部’也不迟!”于是,在这间略显寒酸的会议室里,一张方桌,几把椅子,常常围坐着李晶和村“两委”干部,热烈讨论着如何盘活沉睡的资源、如何选准产业方向。简陋的环境,丝毫没有冷却他们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热情与决心。
利剑破沉疴 唤醒“沉睡地”
几年前,新屋村账本上赤字刺眼,近300亩集体土地或被违规发包、私自占用,或长期闲置——这些沉睡的“家底”,成了发展的“拦路石”。2021年,在“能人回归”的号召下,李晶毅然放弃年薪二十余万元的项目经理职位,回村任职,决心向顽疾开刀。
清理“三资”之初,阻力重重。一份蹊跷的山林合同浮出水面——同一地块竟存在租期10年(有租金)与50年(无租金)的“阴阳合同”。承包老板气势汹汹找上门,李晶寸步不让,当场摊开两份发黄的文书:“集体资源岂能无偿私用?合同无效,林地经营权必须收回!”在党员群众代表大会的支持下,近200亩山林重归集体怀抱。
更棘手的是那些“到期不还”的地块。三组大树咀子30余亩土地,租期早在2012年就届满,却被6户村民长期占用。村干部们逐户上门,掰开揉碎讲政策、算大账:“‘三证’(房屋不动产证、林权证、土地确权证)之外的土地都是集体的,熟荒地租金300元一亩,过去10年的费用也得补缴。”政策阳光照亮了利益天平,村民最终点了头:“是这个理儿,地,我们归还集体!”
支部领航 沃土育新苗
土地收回了,如何点土成金?新屋村选择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创新路径。2022年,由村“两委”3名干部和2名党员带头,成立荆门市奕杭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启动资金凝聚着破局的决心:村集体出资5万元占股55%,五名“股东”各出资1万元占股8%,管理股占5%。
合作社成立之初,资金捉襟见肘。他们硬是靠着“赊”字诀起步——种子、化肥、机械作业费、人工费先“赊”来,待秋收再结算。靠着这股韧劲,紫薯、芝麻、玉米轮番上阵,当年收入20余万元,不仅充盈了合作社的“钱袋子”,更让村民在“家门口”挣到了8万多元的务工收入。
一次省农科院的恩施考察,让李晶嗅到百合产业的商机。面对30万元的高投入,他以个人名义贷款购回百合种球。“李书记押上自己身家为公家干事,咱还有啥不放心的?”合作社成员的话道出了信任的重量。
初心映共富 红利润乡梓
产业发展并非坦途。2024年因大旱,玉米收益下滑,百合项目也未达预期。但风浪未能动摇航向,新屋村的中药材版图却在稳步扩展:芍药、射干、知母等渐次落地,集体种植达500余亩,带动群众自发种植200余亩。
更令人动容的是合作社的“股改”抉择。当2024年合作社账户结余达30万元时,李晶提议并获全体通过:回收五名股东原始股本,仅保留象征性的1%个人股,95%的股份归于村集体所有。面对“为他人做嫁衣”的疑问,李晶的回答朴素而铿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村庄富了、村民笑了,这就是全部意义。比起修村委会大楼,看着乡亲们在地里实实在在挣到钱,我这心里才真叫甜!” 这份沉甸甸的结余,优先用于归还贷款、支付前期欠款和扩大再生产,而非改善办公环境,正是他“产业优先、民生为本”理念的最好诠释。
从负债累累到产业初兴,从土地沉睡到药材飘香,新屋村的蜕变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资源盘活,关键在“人”;产业兴旺,根基在“党”。李晶这粒从大城市“逆向”扎根乡土的火种,正与无数新时代新农人一道,以“拼”和“创”的实干,在田野上奋力书写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答卷。
行走在新屋村的田埂上,曾经撂荒的土地如今被规整的田垄覆盖。合作社成员指着远方忙碌的村民说:“以前地闲着,人也闲着。现在连六七十岁的老把式,都能在药田里找到活儿干,这地啊,真生出‘金疙瘩’了!”而在那间依然简朴的村委会里,李晶和伙伴们正谋划着下一个更甜美的丰收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