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阴云密布的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款造型独特、性能强悍的战机划破东西方对峙的天空 —— 它拥有可伸缩的机翼,能贴着地面以超音速疾驰,能在黑夜与暴雨中精准投弹,也能挂载核弹成为威慑铁幕的利刃。这就是被美军昵称为 “Vark”(土豚)的 F-111 战斗轰炸机,一款集创新与瑕疵于一身的冷战标志性装备。
1968 年,F-111A 首次现身越南战场,却因三次坠机事故匆匆撤离。四年后它卷土重来,用 “低空高速” 战术重塑了对地攻击的规则 ——200 英尺高度(约 60 米)、跨音速突防,北越军队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便将其称为 “低语死神”。这种战术源自残酷的战场教训:“速度即生命”“一次通场就撤离”“重复进入目标区等于自杀”,这些从越南战场诞生的信条,成为 F-111 机组人员的生存准则。
这款战机的家族谱系堪称美军装备发展的缩影。海军的 F-111B 因过于笨重被 F-14 “雄猫” 取代,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无比明智 —— 试想《壮志凌云》中汤姆・克鲁斯驾驶的若是 F-111,恐怕难有那般灵动英姿。澳大利亚装备的 F-111C 延长了机翼以增加航程,而战略空军的 FB-111 则承担起核威慑任务。最富戏剧性的当属 F-111D 型,它率先采用玻璃座舱和数字计算机,却因技术缺陷被集体停飞数年,反观后续的 F-111E 型回归模拟系统反而稳定可靠,印证了 “成熟即王道” 的装备哲学。
F-111F 型堪称家族中的 “凯迪拉克”,凭借强大引擎实现了接近 1:1 的推重比(空载状态),在 1986 年空袭利比亚的 “黄金峡谷” 行动中一战成名。尽管 24 架战机中仅 3 架精准命中目标,但携带的 Pave Tack 激光瞄准系统展现了精确打击潜力 —— 一位武器系统官(WSO)在雷达失效后,果断切换至宽视场模式捕捉到目标,喊出 “向右转向” 的瞬间,成就了冷战史上经典的协同作战案例。
驾驶 F-111 是对勇气与技术的双重考验。其核心优势在于可变后掠翼设计:机翼前掠时能低速起降,后掠时可减少阻力实现超音速。但这架 “飞行坦克” 的空战机动性堪比 “肥猪”(澳大利亚空军的戏称),翼载荷过高导致转弯时能量急剧流失,最大过载勉强达到 5G,却会瞬间损失 200 多节速度。
地形跟踪雷达(TFR)是其贴地飞行的 “第六感”。飞行员座舱内的雷达屏呈现奇特的对数刻度:左侧半屏显示 1 英里,右侧四分之一屏再显示 1 英里,直至右侧边缘达到 10 英里。这种设计让飞行员能清晰判断前方 3 英里内的地形,而 WSO 则通过雷达回波的阴影变化(山峰后的阴影发散表示飞机低于山顶,收敛则表示高于山顶)预警更远距离的障碍。双雷达系统与双人交联检查机制,让 F-111 能在暴雨中保持 200 英尺高度安全飞行,成为当时唯一能在恶劣天气执行任务的战机。
夜间飞行更具挑战。座舱灯光刺眼,却没有前视红外系统,飞行员只能依赖 TFR 和外部旋转信标灯的反射判断距离。有时信标灯光在山壁上闪烁,仿佛机翼即将擦过岩石,不少机组会干脆关掉这个令人神经紧张的装置。一位飞行员回忆在新墨西哥山区夜航时,信标灯的反射让他错觉 “机翼尖距山体只有一臂之遥”。
F-111 的武器挂载能力堪称 “空中弹药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带减速伞的 MK-82 炸弹 ——BSU-49/50 减速装置能在超音速下展开,确保炸弹与载机安全脱离。相比之下,越南战争中使用的 “蛇眼” 炸弹在 450 节以上速度投放时极易失效,而 F-111 的战术要求保持 480 节以上速度,这种矛盾催生出独特的 “安全脱离机动”:投弹后必须急剧爬升以规避自身炸弹的 爆炸半径。
激光制导炸弹(LGB)的使用则体现了人机协同的极致。在 F-111F 上,WSO 通过 Pave Tack pod 锁定目标后,飞行员需保持稳定航线,而 WSO 甚至要学会在屏幕画面倒置时引导炸弹 —— 因为吊舱旋转机构会导致图像翻转。一位飞行员回忆:“当看到炸弹命中的火光映红座舱时,你会忘记所有恐惧。”
更沉重的使命在于核威慑。在英国拉肯希思空军基地,随时有一批 F-111 挂载核弹处于警戒状态,接到警报后需在 15 分钟内升空 —— 这恰好是苏联潜射核导弹的飞行时间。飞行员们演练过无数次:搭乘配备 V8 引擎的道奇皮卡冲向战机,用手指暗号通过宪兵检查,依靠固体火箭助推器启动引擎,在跑道尽头开加力起飞。“我们都知道,起飞时家人可能已化为灰烬,” 一位老兵坦言,“但没人犹豫,这就是冷战的残酷逻辑。”
F-111 的退役早有预兆:它仅占战术空军司令部 9% 的兵力,却消耗 25% 的维护预算。雷达平均故障间隔(MTBF)不足 20 小时,惯性导航系统(INS)更是 “短命鬼”,飞行员必须随身携带秒表,在 INS 失效时依靠推算航法。一位飞行员自嘲:“我们练习的备份方案比主方案还多 —— 从风速模型到雷达定时投弹,就差用拇指测距了。”
弹射系统是把双刃剑:整体座舱弹射避免了超音速风阻伤害,却因 10 秒的开伞延迟导致过低空弹射死亡率极高。一位教官在 500 英尺高度遭遇发动机喘振,因来不及推杆避免失速,与武器官一同牺牲。但它也创造过奇迹:多次超音速弹射案例中,乘员均存活,冰冷海面上的密闭座舱甚至能让飞行员保持干燥等待救援。
1991 年沙漠风暴行动成为 F-111 的谢幕演出。与利比亚行动的惨淡命中率不同,此次多数机组成功命中目标,证明经过实战打磨的战术已臻成熟。当柏林墙倒塌、冷战终结时,曾枕戈待旦的飞行员们百感交集 ——“我们曾确信会投下核弹,却没想到见证的是历史的和平转折。”
如今,“土豚” 的身影只能在航空展的 “放油燃烧” 表演中寻觅 —— 打开放油开关,让燃油雾化后点燃,形成两倍机身长度的火焰幕墙。这道绚烂的烟火,恰似这款冷战战机的一生:在争议中诞生,在危机中淬炼,最终以独特的方式镌刻进航空史的长卷。
参考文献:https://www.twz.com/f-111-aardvarks-crew-escape-module-ejected-the-whole-cockp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