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12/12335742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兰州石化全景
黄河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的冰川融水中启程,一路奔涌向下,在甘肃兰州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于是,这座被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因河而生、因河而兴,更因黄河而承载了特殊的责任。
2019年和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来到甘肃省兰州市考察。面对奔腾而下的黄河水,总书记作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久久为功,一年一年推、一年一年抓落实”“大保护是大发展的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等重要指示,深情寄望“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牢记总书记重大嘱托,兰州石化这个地处黄河上游、自建厂起就被黄河水滋养的老企业,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转型发展的“必答题”,在一代又一代兰州石化人守护下,以绿色转型和发展破解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奏响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交响曲。
取水工老黄“失业”了
从“用河”到“护河”,兰州石化完成从“索取者”到“守护者”的角色转变
黄旭勇,人称“老黄”,在兰州石化公用工程一部干了30多年,跟黄河水打了半辈子交道,再有5年就要退休了。
6月24日清晨,老黄还是习惯性地到岗后,先绕到炼油净化水区域内的炼油污水总排口,查看一下水质。“亲眼看见水清着呢,才安心!”
60多年前,兰州西固的黄河岸畔立起勘探标尺。国家选址在此筹建兰炼、兰化,正是看中这里得天独厚的优势——取水扬程最短仅28米。
上世纪80年代,老黄进厂成为一名取水工,主要工作就是维护低温水取水泵站的正常运转。低温水取自黄河,可补充部分工业用水,降低新鲜水消耗量。滔滔不绝的黄河之水成为共和国石化“长子”的生产“血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的保护治理,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与黄河为邻的兰州石化,深感责任重大。公司立足节能减排,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强化源头管控、增上节能节水措施等,推动环保管控升级,将“清洁”二字逐步渗透到生产全过程。
老黄思想转变也很快。厂里上马污水提标改造项目,新建雨污分流系统,他立即和新来的大学毕业生一起画复杂的流程图,一同攻关削减“COD”“氨氮”总量。
为了给母亲河“减负”,兰州石化不仅在废水外排口、重点废气排放口安装了在线监测设施,先后建成化工雨排处理、苯胺污水处理等10余套源头预处理装置,还将环保责任精准落实到人,把废水达标排放作为不可逾越的硬杠杠。
老黄是污水处理装置的一名“点源长”,每天穿梭于各排放口之间,排查设备运行状况和污水排放数据。“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他说。
大家的活也多了,不达标还会被考核……一次,岗位人员操作不精心,将集水井液位抽空,部分池底污泥被抽至后续浮选池,虽没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但还是被扣了奖金,于是他生气地要去找车间“讨个说法”。老黄听说后,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解释道:“浮选池出水指标超标,就可能导致出水水质不达标。被污染的水,哪怕是一滴都会影响黄河下游千家万户!”老黄纯朴的话让这名员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甘愿受罚。
之后,老黄又在区域里牵头组建了“黄河守护”小组,钻研工艺,稳定操作,优化流程。他们在管理增效、减排增效等方面提出10多项生产环保具体措施,定期组织环境风险和异味气体产生点源排查整治,并紧盯上游及装置各工序管理点数据,加密内部分析频次,严格确保装置出水稳定达标……
然而,这么敬业的老黄,却面临“失业”了!
2023年3月,兰州石化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关停所有地下水取水工程,停运黄河北罐区及跨越黄河危险品输送管线。
干了半辈子取水工作,老黄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可没过多久,看到厂里投资上亿元建成的水处理装置,他很快找到了新方向,一头扎进新流程的研究里。看着处理后清澈透明的中水重新回到生产线循环利用,老黄忍不住连连点头说:“真想不到,科技力量这么强大,不光能把污水变清澈,还能让它接着发挥大作用!”
近年来,兰州石化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推进绿色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通过引入先进环保工艺、优化生产流程,在降低污染物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及固废大幅下降,排污总量年年创新低,从“用河”到“护河”,完成了从“索取者”到“守护者”的角色转变。
“绿电比、电气化率、锅炉燃煤清洁替代,以后任务还重着呢!”老黄跟徒弟张晨皓唠叨着。这是他最新听到的公司未来绿色清洁发展规划,让他坚信年轻一代会比他们干得更好。
武兆东的十年“三变”
从绿色投入者变为绿色收益者,兰州石化这个传统能源企业正褪去“高耗高排”的旧标签
武兆东的职业生涯,从兰州石化300万吨/年重催装置的一名普通操作工开始。
10年前,300万吨/年重催装置是炼油区当之无愧的效益大户,一天处理渣油等原料9000吨,停一天,损失可达数千万元。对武兆东来说,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盯住各项指标卡边操作:压力表指针要在绿色区域,阀门要开关到位,巡检要一丝不苟……保安全平稳是头等大事,守住装置平稳就是守住了“真金白银”。
忽然有一天,变了!班长在交接班时,越来越多地把物耗和能耗挂在嘴边:“我们是效益大户,但决不能是能耗大户。”
于是,各班组开展小指标竞赛,比谁能精准控制蒸汽消耗,赛谁能降低原料损耗。每度电、每吨水都成为降耗的“靶心”,成为每个岗位员工的自觉行动。
武兆东知道,这不仅是企业在精打细算中拧紧“成本阀门”,更是为黄河岸边的生态保护增添“绿色砝码”。
后来,武兆东成了车间技术员,抱着图纸开始研究装置工艺流程。他发现,一些看似微小的不当操作,或是设备效率的衰减,日积月累就会变成巨大的能源浪费,产生更多的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他心里忽然就燃起了一股劲,开始琢磨如何优化参数、改造流程。
彼时,兰州石化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最重要的环保理念,先后建成300万吨/年重催装置、再生烟气脱硫等一批环保设施,并陆续停运化纤、浓硝酸等30余套能耗高、污染大的生产装置。公司还持续探索“一水多用”模式,将四季青缓冲池的污水作为炼油区、化工区消防水系统补水等用水,年节约用水百万吨以上。
2019年,武兆东参与了300万吨/年重催MIP技术改造环保项目,还获得了兰州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那些年,兰州石化每年都有节能减碳项目,实施能源优化项目超70项、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60余项,切实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累计年节能量超10万吨标煤。
再后来,武兆东成长为兰州石化生产运行部能源管理组组长,眼前不再是管线和阀门,而是屏幕上宏观的能源流、物质流和碳足迹。
“不仅废水在线监测覆盖率达100%,而且用电、用水、用气等能耗情况随时能从平台上了解,优化调整就在分秒之间。”在炼油区集中控制室,武兆东熟练地点开生产经营一体化系统平台。
随着近两年数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兰州石化的节能降耗不再是单点优化,而是贯穿生产、运营、管理的全周期革命。环保成为融入发展规划的常态化行动。发展促进绿色转型,绿色转型又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武兆东的工作内容更加繁杂。他关注兰州石化转型升级乙烯改造项目,推动减油增化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他关注水资源保护利用,5月底刚配合完成的橡胶部凝液回收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减少污水排放量约24万吨,直接省出了530余万元;他还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和科技创新成果,减油增化、高端聚烯烃、高性能合成橡胶、新型催化剂等新技术蓬勃兴起,“双碳三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愈加广泛。此前,他参与的兰州石化自主研发的碳排放管控系统,也开创了在该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的先河,实现对碳排放的精准核算与动态优化管理。
以武兆东为代表的兰州石化人,正持续不断从源头上节水、节能,减少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提高生态环保工作质效。从绿色投入者变为绿色收益者,兰州石化这个传统能源企业正褪去“高耗高排”的旧标签。
张顺强与他的“绿色账单”
从绿色产品生产者到绿色产业链带头人,兰州石化打造一荣俱荣的生态共同体
货架上光洁的电饭煲、汽车里精致的内饰、餐厅中晶莹的餐盒,甚至医院里的注射器,都能让张顺强想起十几年前,那个站在乙烯装置下的自己。
2006年夏天,20岁出头的张顺强穿着崭新的工装,走进兰州石化乙烯装置厂区。石油裂解后的气体,在这里被转化为一粒粒聚烯烃颗粒。
这些年,兰州石化一直致力于绿色发展,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加速产品技术升级,提升各类产品的环保性能。聚烯烃是最具代表性的绿色产品之一。它是孩子手中的玩具,是超市里的购物袋,是塑料水杯,也是矿泉水瓶盖。它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每一个人身边。
张顺强作为装置生产技术人员,对聚烯烃生产流程和产品性能了如指掌。他每天上班都要认真查看DCS系统上的各种数据,实时掌握生产状态,精准把握产品的各项性能参数,及时调整和改进操作,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环保指标达标。
直到张顺强转岗为市场技术服务的一员,才惊觉:原来炼化企业的绿色使命远不止于此。
2015年,张顺强和技术服务团队想把兰州石化的H8020耐热聚丙烯,推向一家国内知名厨房小家电企业。此前,这家企业使用的核心材料长期依赖进口。该企业的工作人员坦言:“不是不想用国产的,而是对国内产品质量信不过。”
“信不过?咱就用实力告诉他们,中国的产品也很牛!”张顺强暗下决心。他与研发端的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加强沟通,传递客户需求,配合优化配方和生产工艺,竭力提升产品品质。
面对初次试用时,产品的耐热性与光泽度略差的问题,张顺强带着“痛点”,一头扎回研发端,最终凭借先进的分子量分布调控技术,在保证耐热性的同时,维持了聚丙烯良好的光泽度,性能超越进口同类产品。
电饭煲、咖啡壶等小家电的核心部件上,终于被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这家企业最新测试报告显示:改用兰州石化H8020耐热聚丙烯后,产品不良率从3‰降至0.5‰。
客户的连声赞叹,让张顺强感受到,作为产业链前端的兰州石化,每一次攻关、每一个突破,都可能激活整个产业链的绿色潜力。在绿色发展大背景下,兰州石化从绿色产品的生产者化身绿色产业链的带头人,打造一荣俱荣的生态共同体。
此后,张顺强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绿色低碳产品领域。
当一家大型快餐连锁企业因为外卖餐盒的质量而头疼时,张顺强和技术服务团队带着兰州石化的聚丙烯H9068产品找上门,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还有一次推介会上,张顺强拿起一个样品包装盒,它像玻璃一样透亮。“我们创新使用了特种添加剂,不仅实现了高透明,还能在生产过程中为下游企业节省20%的能耗。”他又将一张A4纸放在旁边对比,“看,用这款材料生产的包装盒,壁厚能从传统的0.5毫米减到0.3毫米,就跟这张纸差不多厚,可节省12%的原料用量。”台下的客户们看了纷纷点头,这笔经济账和环保账,谁都算得清。
RP340R医用料的推广,也成为张顺强职业生涯中的骄傲。“我们的RP340R,能将注塑成型周期缩短20%,凭借卓越的透明度、稳定性和低析出特性,助力注射器单线日产能提升到50万支。”这不仅是销售产品,更在为国民的安全健康贡献力量。
如今,张顺强可以自豪地说,兰州石化聚烯烃的五大产品矩阵——医用、车用、透明、薄壁注塑和耐热专用料,每一个都对应着一个绿色、高效、安全的未来。
黄河水雄浑壮美,流向远方。黄河两岸,兰州石化正逐“绿”而行,向“绿”蝶变。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主旋律正在激情唱响,山青水绿、天朗气清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来源:中国石油报 记者 徐雪萍 通讯员 武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