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就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鹦鹉热衣原体除了鹦鹉可能携带,其他的动物,比如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他鸟类,鸭等家禽也可成为传染源。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622%2Feafb639ej00rdvx75000uc000gy00gy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border: 1px solid rgb(204, 204, 204); max-width: 550px; 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人类感染鹦鹉热首次发现于1879年,当时德国和瑞士,由于不知道病因,先后称之为“肺型斑疹伤寒”和“非典型肺炎”。1894年在法国巴黎流行,由于当时的一些患者都与接触鹦鹉有关,则开始把这种疾病称为“鹦鹉热”。后来,一些非鹦鹉鸟类传播的肺炎被相继报道,有人将其称之为“鸟肺炎”或“鸟疫”。1930年,鹦鹉热病原体相继在许多国家的实验室中分离成功;1964年将鹦鹉热的病原体正式归类为衣原体属。
2020年12月,中国山东省某医院接收了不明病因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部分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速,密接者和次密接者陆续出现类似的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研究人员将病人鼻咽拭子、肺泡灌洗液、痰液等样本,利用宏基因组测序、特异性巢式PCR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在6例原发病例、8例密接(二代)、5例次密接(三代)和3例散发病例中均检测到C. psittaci核酸,提示此次不明原因肺炎暴发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所引起。经过研究对此次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调查,提供了鹦鹉热人传人的证据。这是中国首次关于鹦鹉热衣原体存在人际传播的报道。近年来国内安徽、重庆、北京、江苏、浙江、哈尔滨等地均有病例报告,且部分病例提示人群中存在该病原体的隐性传播风险。
鹦鹉热肺炎潜伏期为1-2周。
临床症状可以是轻度的或一过性的流感样症状,也可以是急性发病,伴有高热,恶心,剧烈的头痛。
也常伴有其他常见的全身和呼吸道症状,如乏力、关节痛、肌痛、咯血和咽炎。
病情严重者可发展至重症肺炎,出现呼吸困难、烦躁及昏迷等。
密切接触鸡、鸭等大规模饲养禽类的人群,应注意防治。
1、出门戴口罩,勤洗手。
2、居家保持环境通风。
3、养鸟爱好者要注意保持养鸟环境的卫生,每日打扫鸟笼,在清洁粪便时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鸟笼应悬挂于室外通风处,每次赏玩的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
4、进入活禽市场交易时要保持距离,注意手部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