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产能是如此惊人,以至于许多国家至今尚未完全理解,甚至连与我们有合作关系的俄罗斯,也对此知之甚少。最近,在北约峰会期间,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无人机产能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报道称,中国目前的FPV无人机月产量已达到50万架,如果进入战时模式,这一数字将提升至70万架每月。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北约成员国的热议,大家都对中国无人机产能的巨大规模感到震惊。
在俄乌冲突中,FPV无人机已成为战争中的致命武器。根据俄罗斯方面的统计数据,75.5%的士兵伤亡与FPV无人机有关,而乌克兰士兵则视FPV无人机为最大的战场威胁。如果以每5架FPV无人机造成1名士兵伤亡来计算,单凭每月50万架无人机的投放,便可能导致高达10万名士兵伤亡,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国家感到恐慌。俄罗斯之所以大肆炒作中国无人机产能,实际上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放大无人机产能来施压北约,二是试图将西方的注意力转向中国,从而减轻自己目前面临的压力。因此,俄罗斯媒体将产能设定为50万架/月,显然是出于夸大其词的目的。
然而,国内的网友对这一报道并不满意。许多人认为,虽然50万架的月产量在大型无人机如“翼龙”或“彩虹”等高端产品中不算特别惊人,但报道称的却是“FPV无人机”,这让人感到俄罗斯低估了我们的技术与生产能力。FPV无人机本质上是一种小型的、带有螺旋桨的无人机,技术相对简单,材料普遍,成本低廉,且我们已经掌握了整个产业链。只要工厂开工,生产这些无人机不过是几分钟的事。如果非要提到什么限制中国无人机产能的因素,那也只有订单量不足的问题。
以比亚迪为例,2021年该公司汽车产量为60万辆,2022年达到180万辆,2023年预计将突破300万辆,而到2024年,预计产量将达到400万辆。只要订单充足,比亚迪就能满足需求。相比之下,FPV无人机的生产要求较低,几乎任何小作坊都能独立完成生产。根据数据,广东省目前是中国无人机产量最高的省份,被誉为无人机生产的“巨头”。2023年,广东省的无人机年产量已达401万架,而到2024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694万架,平均每月的产量已超过57.8万架。
因此,当俄罗斯媒体提到中国无人机的月产量为50万架时,广东省的无人机生产商对此感到困惑。实际上,限制广东省无人机产量的唯一因素是订单需求。如果有大客户要求生产100万架无人机,广东的无人机制造商完全能够满足需求。全国范围内,中国的无人机生产企业更是遍布各地,三年前,中国的无人机出口量就已经达到1200万架,占全球总出口量的85%。
如果我们遇到特殊的情况,才会真正看到中国工业产能的强大。拿口罩为例,2019年中国生产了50亿只口罩,占全球口罩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日产最高突破2000万只,看起来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然而,在2020年2月,由于疫情爆发,口罩产能出现了严重短缺。随后,比亚迪、上汽、广汽、富士康等公司迅速响应,搭建口罩生产线,仅用三天时间便完成了建设。到2月底,口罩日产量突破了1.16亿只,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产能增长了5倍。然而,紧接着又出现了熔喷布供应不足的问题,而熔喷布的生产技术长期由国外垄断,导致价格暴涨。对此,中国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在短短10天内便完成了国产熔喷布生产线的建设,最终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使熔喷布价格回归正常。2020年,中国共向全球出口了2240亿只口罩,相当于每人提供了40只口罩。
这就像当年“圆珠笔头”事件一样。曾有人讥讽中国无法制造圆珠笔笔尖上的特种钢珠,最后,由太原钢铁公司通过努力成功生产了小钢珠。由于产能过剩,钢珠价格甚至暴跌。很多时候,并非我们无法制造,而是因为市场需求不大,企业不愿投入生产。回到无人机的生产问题,目前,中国有超过2300家专门从事无人机生产的企业,生产线数量已超过2万条。如果有需求,许多不相关的企业都能随时完成转产。与此相比,美国军方专家的评估显得更为现实,他们认为如果中国全力以赴投入生产,月产200万架FPV无人机并不困难。
有网友讽刺道:“这就像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小伙伴吹嘘自己的爸爸能数到100,因为他自己只能数到10一样。”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