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自媒体”信息发布行为,按照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总体安排,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从严打击恶意蹭炒误导公众、多种手段歪曲事实、不做标注以假乱真、专业领域信息不实等4类突出问题。
当前,网络“自媒体”体量庞大、平台分散。数据显示,我国职业网络主播数量已突破1500万,海量自媒体账号分布于各类平台。这既体现了数字经济的活力,也带来了监管挑战。从“仿冒账号”混淆视听,到虚假低俗直播、体育“饭圈”乱象频发,再到部分MCN机构违规操作,种种乱象背后是扭曲的利益链条。其治理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精准施策。对此,各级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取缔仿冒身份、整治不良直播、严惩违规MCN机构等手段,切断非法牟利路径,努力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构建良性的流量生态,不仅依赖监管的强化与平台的履责,更需广大网民涵养高尚的网络文明追求,培育良好的网络文明习惯。要积极引导广大网民擦亮双眼,提高对信息真伪的辨别力,坚守评价标准,自觉维护以内容品质为核心的价值导向,让每一次创作、点赞、转发都传递积极能量,努力为塑造一个正能量充沛、价值导向清晰的网络家园贡献力量。
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到内容生产与传播链条,成为重构网络生态的关键变量。以数智技术创作的网络作品,通过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实现破圈、出圈,深受广大网络用户的青睐。但在赋能网络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也面临数据安全、伦理规范、风险管控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MCN机构任性妄为、长期组织员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批量生成不实文章,通过“矩阵式”传播吸粉、引流,造成了乱象和危害。本次“清朗”专项行动直指利用AI技术“歪曲事实”的乱象,就是要从严规范,从推进合规建设入手,推动内容向善向上。无论技术如何变迁,网络空间都是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不能成为虚假有害信息的集散地。要坚持科技向善、趋利避害,用好技术赋能,促进网络空间文化建设蓬勃发展,进而更好实现优质网络内容与广大网民精神需求之间的“双向奔赴”。
法治的刚性约束与价值引领,是涤荡网络空间污浊、培育健康文明的利器。面对网络谣言、误导信息、恶意欺诈等顽疾乱象的反复滋生,法律以其权威性、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为网络行为划定了清晰的红线与底线。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对信息内容的基本规范,到《个人信息保护法》及配套规章对数据安全与隐私的强力捍卫,再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对特殊群体的周密防护,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然构筑起了强大的震慑屏障。持续开展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自媒体”乱象、AI技术滥用等,不仅是惩处个案,更是通过一次次公开、公正的执法实践,向社会普及网络行为的法律边界。要持续向广大网民和平台经营者传递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鲜明态度,明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引导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网络空间的普遍共识,筑牢网络文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