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绵竹茶:穿越千年的绿色传奇‖刘莉

   日期:2025-08-06    作者:lwqo5 移动:http://nu1ol.zybear.com/mobile/quote/119.html

绵竹茶

穿越千年的绿色传奇

刘 莉

在中国茶文化的浩瀚长河中,绵竹茶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熠熠生辉。它是一部融合了时间深度与文化厚度的史诗,从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中初露端倪,到唐代陆羽《茶经》被赋予高贵与清纯的品质;再看今日之绵竹茶,正在匠心引领下,行走在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千年茶史

引“茶圣”垂青声名远播

绵竹茶生长于北纬30°附近,海拔高度在504米至4405米之间,此处龙门山脉山峰陡峭、云雾缭绕。由于绵竹山拔地而起,沿山过渡带少,所以自古以来绵竹茶产量不高,主打高山茶和精品茶。高山茶主要采自崇山峻岭中,种植于九龙镇青龙、白虎二山和广济镇凤凰岭等沿山过渡地段。此地土质深厚,土壤肥沃,呈淡黄色,PH值低于5.8,是种茶的绝佳之地。

图片

早在东晋时期,巴蜀地区已是农业发达之地。据《华阳国志》记载,“土植五榖,……茶、蜜……皆纳贡之”。表明“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与五谷并列,已上升至贡品的尊贵地位。

唐代,茶文化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茶圣陆羽的《茶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的开山之作。《茶经》原注:“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今江苏镇江)同”,确定了绵竹茶在中国茶叶史上的地位。

时间流转至宋代,据《宋史》记载:“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惟广汉(当时绵竹属汉州广汉郡辖县)之赵坡,合州之水南,峨眉之白牙,雅安之蒙顶,土人亦珍之……”再次对绵竹茶品质予以肯定,绵竹茶声远名。

清代,绵竹茶叶种植与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据清嘉庆《绵竹县志》第二十三卷《茶法》记载:“绵邑向有产茶处所,未经设官经理。康熙四年,经知县李如梴督民采取,始行办课,迨后渐次畅行。原额边引一百四十六张,于乾隆二十一年增边引一百张,……原额腹引三十张于雍正九年又增引三十张,共腹引六十张。……每张运茶一百斤,随带附茶一十四斤,共榷课银七两五钱。”由此可以看出,清代绵竹年产茶量约3.5万斤,并于康熙四年开设茶税纳入地方财税。

民国时期茶丛分散,大多属于边销茶,供松潘、茂县等地区饮用;同时部分腹茶也销往三台、资中等地。民国末期,年产细茶80多担、粗茶(又名边茶)1500多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1957年,绵竹有茶园600余亩,年产细茶150担、粗茶800多担。1972年,发展梯形茶园,国家推出奖励政策,茶叶生产逐年上升。到1985年,全县茶园发展到6035亩,产茶2737.9担(其中细茶973.2担);全县有粗加工茶厂24个,产品由外贸部门收购运往成都加花销售。

20世纪90年代末,绵竹茶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绵竹茶厂改组成绵竹三溪香茗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赵坡”商标。“绵竹蜀峰”“绵竹方正”等茶产销企业梯次建成,逐步形成以“赵坡绿剑”“九顶飘雪”“玫瑰红茶”“竹城雾青”“方正茶”为代表的绵竹茶类产品50余种。

图片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绵竹茶品企业不断做优品牌,提升品质。2014年,三溪香茗茶叶公司被授予“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荣誉。中国绿色食品“赵坡绿剑”是四川省最畅销农产品,“赵坡”商标被收录于“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1年,“竹城雾青”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2022年,“大马士革玫瑰鲜花窨制茶叶工艺”因其独特窨制技术取得发明专利,赵坡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德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好茶香万里,绵竹茶已立足德阳向全省辐射,在遂宁、绵阳三台等地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在广元、南充、拉萨、广州、深圳和北京等地设有代理商,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

 传承与革新

技艺精进出好茶

制茶,是一种匠心体验,需要细致且温柔呵护,才会有一水之沁香。清光绪年间的《绵竹乡土志》“造茶法”记载:“茶有三种:一曰黄茶;二曰白茶;三曰苦丁茶。黄茶有果,布地而生,其树高三四尺许,春芽夏茶采焙之,者三味燥而烈,销松茂一带。白茶,树高二三丈,采茶初夏,晞乾,性最凉。苦丁茶,伐木做之成片,性平,山人多饮之,以优廉,故每年茶出销路极旺,约得万金之谱,县有茶课以此故也。”

近年来,绵竹茶业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行列,各大茶厂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并从浙江请来技师传授制茶技术,增加了青茶、西边茶和茉莉花茶等品种,也提高了茶的质量。同时,积极加强与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专业科研机构合作,依托高新技术,精心擦亮绵竹茶这一古老品牌。从曾平贵、曾辉到范鸿儒、侯述洁,一代又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断对茶的品质进行研发创新。“国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绵竹三溪香茗茶叶有限公司,“四川省工人先锋号”“德阳市陈翠琪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制茶平台逐一建立,在名师名品的加持下,目前已开发有“赵坡绿剑”“一院香特色花茶”“九顶飘雪”“野窝子茶”“竹城雾青”等50余个茶品牌。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赵坡绿剑”,将制茶步骤细化成九步:一是采摘鲜叶;二是选取芽叶;三是对完整、新鲜、匀净的茶芽进行摊晾,叶芽摊晾讲究用心,摊晾厚度不超过5厘米,待茶青含水量降至65%左右,茶条萎软、色泽暗绿、清香显露之际再进行杀青、揉捻、二青、烘焙(炒三青)、提香、杀菌保存六个步骤,千锤百炼方成茶。茶叶制作的时长和温度需要制茶师傅修炼火眼金睛和灵敏触手,每一个制茶师傅做出来的茶都有独一无二的香味。成形后的赵坡茶,以芽嫩、香幽、旨高、趣长而著称。在匠心打磨下,“赵坡绿剑”将中国茶叶博览会绿茶金奖收入囊中,取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并多次获得“优质绿名茶”奖、“峨眉杯”金奖、“蒙顶山杯”国际名茶金奖、四川省茶叶学会“三连冠”、“西部农业博览会名优农产品”等荣誉。2000年,赵坡茶被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茶志》收录。

2014年,绵竹茶再创新品。“一院香”特色花茶,利用现代独特的窨制技术创新制作玫瑰红茶,并取得发明专利。产品茶叶选自绵竹的深山密林中,与麓棠山的大马士革玫瑰花相配,汤色红艳、清澈明亮,香气鲜甜馥郁,滋味鲜甜甘爽、细腻持久。不仅能补充人体水分、促进体内毒素排出,还有益于心脏、降血脂、舒张血管、抗皱养颜、助眠的功效。

采自深山老林的“野窝子茶”有独具魅力的山野之气。 “野窝子茶”产于北纬30°的物种带上,分布在绵竹648平方公里的龙门山脉崇山峻岭中。阳春三月,采茶人朝出暮归,翻山越岭采撷茶芽嫩梢,老茶师按照传统制茶工艺精心焙制成高档炒青绿茶。重现了清康熙年间绵竹知县陆箕永《竹枝词》中的采茶景象:“线磴回盘万仞岗,采茶郎似去年忙。几家门户原依旧,认取沿山七里香。”

图片

制茶技法千年传承,却又不尽相同。在传承中创新的绵竹茶,飘香寻常百姓家,冲泡出人生的甘甜滋味。

 品茗论道

在千年的传承中品味生活的哲学

千年的制茶历史孕育了绵竹悠久的茶文化,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绵竹茶已逐步形成种植、制茶、品茶、研学全产业链模式。麓棠茶叶基地改造升级为茶文化研学基地“茶仙谷”,每年春季通过举办绵竹茶文化节、赵坡茶艺表演等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采茶、制茶、品茶全过程,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产业链发展,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制茶工艺。

英国作家乔治·吉辛在《亨利·莱特·哈夫日记》中写道:“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宁静、更为深刻的境界。”茶文化,是一种慢生活的哲学。一杯清茶在手,放慢生活的节奏,聆听内心的声音。看着茶叶在热水中舒展,释放出的茶汤色泽由淡转浓,变得或金黄透亮、或碧绿清澈。当茶香弥漫开来,它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空气中,那香气细腻而深远,仿佛是山间云雾,缭绕在心头,让人沉醉;如同那温柔的小诗,抚慰着心灵,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

泡一杯绵竹茶,品味那一曲融合传统工艺、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市场拓展的交响乐。在新的发展阶段,绵竹茶产业将继续坚持品质为本、创新为魂、文化为脉、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外拓展市场,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茶叶产品,让绵竹茶的芬芳飘向世界每一个角落。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