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良法善治“金钥匙”解锁群众“幸福密码”
“基层法院如何立足自身职能优势融入社会治理,为群众幸福加码?”这道“命题作文”该作何解?此刻,在楚雄市的一个个乡镇、一个个社区中,正在酝酿着答案。
变坐堂办案为上门服务
“段法官,今天有群众来社区预约咨询……”位于楚雄市南部的彝海街道栗子园社区,是楚雄市人民法院探索创新多元解纷工作机制,延伸司法服务的第一站。
自2021年起,该院在栗子园社区设立“社区微法庭”,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主任)段莉萍便作为值班法官带领团队每月定期下沉社区一线,以走访交流、法律咨询、“三官一律”送法进社区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
“社区微法庭要秉持主动出击、服务到位的理念,以司法为民、高效便捷、贴近群众之‘微’,实现法治建设向基层延伸的精细化治理。”在法院与社区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中,段莉萍在交流发言中说。
不管是邻里纠纷、家庭琐事,还是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等,微法庭与社区联动沟通,实时收集民情民意,对矛盾纠纷做到提前摸排、未诉先办,把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诉前,零距离提供司法服务,做到“群众有需要,法官就报到”。
“微法庭是社区的一道普法窗口,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咨询法律,旁听庭审,学习法律。”楚雄市彝海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栗子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吕燕如是说。
“法院+社区”齐发力,将社区打造成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实现社区治安和刑事案件持续“双下降”,各类矛盾纠纷等社会风险有效化解,让栗子园社区成了我省基层社会治理的示范典型。
变个案办理为类案治理
2022年和2023年,该院物业纠纷案件受理分别为1006件、1241件,长期位居民事热点案由前列。妥善化解物业纠纷,成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也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每一起物业纠纷都有自己的症结,每一个小区物业管理都有自己的特点,解决物业纠纷不能一概而论。考虑到这一点,法院速裁团队负责人秦丽首次将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庭审现场搬进小区,邀请住建和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对小区进行走访调查,通过实地勘查、零距离调解、释法明理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情况,共同化解纠纷。
在不断地思考与实践中,该院探索出一条“府院联动、多元联调、社会联治、和谐联创、幸福联享”的物业解纷新路径。
在“法院+住建局+行业协会+社区”的综合治理体系下,物业纠纷多元化解“朋友圈”持续扩大,通过实质化解业主与物业之间的矛盾纠纷,既保障业主权益,又推动物业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既调动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物业公司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积极性,又有效发挥其在法律框架下解决本系统、本行业矛盾纠纷的职能和专业优势,不断推动物业纠纷化解向前端延伸,让居民更安居,企业更乐业。
今年1至5月,该院物业合同服务纠纷案件数量持续总体呈下降趋势。
变单打独斗为协同共治
“多元联排联调联处体系,让矛盾纠纷条条路通,步步可解。”楚雄市三街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何勇在一季度矛盾纠纷排查分析研判会上指出。
从网格员对负责区域内矛盾纠纷情况实时掌握,到村党组织收集矛盾开展第一次调解工作,再到综治中心收集矛盾分类标记并划分等级,明确责任分工再调解,“乡镇+村委会+村民小组”的三级调解体系,构建起大调解工作网络,推动解纷模式由“司法一元”向社会多元转变。
在这条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流水线”中,楚雄市人民法院洒鸡口法庭始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与诉前调解、审判调解有机结合,融入三级调解体系,加强与司法辖区内乡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和村调解组织的对接联系,建起信息共享、隐患共查、风险共防、矛盾共解的联动合作桥梁,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拓宽风险防控新路子,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到实处。(记者闵以荣通讯员徐婉云)
(云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