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人员不是看官
论文的规范与研究的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过去的研究是有问题、有想法和有灵性的真研究,虽然缺乏规范,但总能令人眼前一亮。而现在的研究有了规范,却无研究可言,甚至可以说是低价值的“伪研究”。显然,未来的研究应该是规范且有价值的研究,即“好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化带来了研究的新问题,那就是研究的结论往往是预料之中和波澜不惊的,而没有平地起惊雷的颠覆性创新。如果说过去的科学“革命”不断,而如今似乎是进入了“历史的垃圾时间”。
学术研究人员不是事不关己的看官,也不是隔岸观火的过客,而是富有责任感与主人翁精神的公民。遥想一百年前战火纷飞的动荡时代,西南联大的学者们孜孜以求的是寻找一方书桌,可以安静地教书、读书和做学问。和当前不少研究相比,民国时期的学位论文与社会调查可能没有那么规范,但是其所涉猎的领域、关注的议题和获得的发现,直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特别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收集和积累一手调查资料,为后世研究提供宝贵的历史数据,殊为不易,令人钦佩。
白人教授与租房的黑人女性:
《扫地出门》的作者如何做定性研究
在进行定性研究时,我们强调需要经历一种入场和入戏的过程。在《扫地出门》这本著名学术著作中,作者马修·德斯蒙德详细讲述了这一点。
德斯蒙德是哈佛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是一位白人男性,但是他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密尔沃基市的黑人女性穷人。这些女性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不得不租住破败不堪的房屋。名校教授与租房女性是两类人,他们在种族、身份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作为一位名校教授,德斯蒙德在研究这个群体时,至关重要的是如何赢得这些人的信任,融入她们的社群,理解她们的观点,解释她们思考问题并采取行动的逻辑。这意味着他必须真正融入她们的生活,以至于有一天,其他人会觉得他和她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进行定性研究所需要的状态。
在定性研究中,可能需要冒生命危险,冒无功而返的风险,但是收获也会非常丰富。
就拿《扫地出门》这本书来说,它以小说的形式呈现了作者在与房客互动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特别是这些房客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房东或政府赶出租住的房间,作者通过小说的形式生动地呈现了这些情节。在书的后记中,他详细讨论了研究方法,即他如何进入现场,如何融入她们的社群,以及如何进行这项研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