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消息称,近日,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并威胁在购买俄油一事上,对印度追加“额外惩罚费用”,美方声称,印度正在通过购买俄油,来资助这场战争!”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莫迪政府将被迫在俄乌问题上向西方妥协。
然而,印度不仅拒绝屈服,反而公开宣布继续采购俄罗斯石油,甚至无视美国媒体的施压报道。
印方透露,印俄双方签订了长期的供油合同,短期内是不会终止交易的。俄罗斯石油,印度照买不误。
此外,印度外交部也再次强调,印度在能源采购方面有着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且印俄拥有“稳定且久经考验的伙伴关系”,这是不容第三方干涉的。
这番言论显然狠狠打脸了美国政府,难道印度不怕被特朗普报复吗?
事实上,印度在这件事上基本没有选择,是印度对能源利益的现实考量。这场交锋看似突然,实则埋着三条火药引线——能源刚需、历史盟友,还有莫迪的“生意经”。
其一,现实利益。
印度炼油厂的采购数据揭穿了西方媒体的误读:7月底印企短暂减少进口,并非迫于美国压力,而是因为俄罗斯原油出口量波动和折扣缩水。
作为全球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印度80%的石油依赖海外,而俄罗斯提供的折扣油价使其对印出口激增数十倍。
这种依赖绝非偶然——作为全球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印度工业扩张的每一滴动力都离不开廉价能源。
即便西方设置60美元/桶的价格上限,俄油仍通过“影子船队”以低于国际均价10-15美元的价格流入印度。
关键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宣布9月增产可能导致油价下跌,印度此时维护与俄贸易渠道,无疑是为锁定长期低价能源。
莫迪政府算得很清楚:牺牲对美部分出口换取能源安全,是一笔划算的买卖。用印度外长苏杰生的话说:“便宜货摆在眼前,不买才是傻子。”
其二,印度外交自主性的觉醒以及印俄关系的韧性。
尽管美国长期将印度视为“印太战略”关键盟友,但莫迪始终拒绝成为附庸。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不仅拒绝对俄制裁,还推动卢比-卢布本币结算,削弱美元霸权。
而且,特朗普或许低估了印俄关系的韧性。从冷战时期苏联力挺印度对抗美巴同盟,到如今俄罗斯仍是印度60%军事装备的来源国,两国早已结成“用卢比买导弹”的深度绑定。
莫迪与普京的数十次会晤不仅谈石油,更涉及核能合作与中亚地缘布局。正如专家所言,“印度可以和美国握手,但绝不会松开俄罗斯的手。”
因为相比之下,承受25%关税的损失更可控,能源进口关乎全民生计。这种政治账与经济账的平衡,凸显印度“战略自主”并非空谈。
其三,中俄的联动支持进一步强化了印度的立场。
就在特朗普加税后第三天,中俄“海上联合-2025”军演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启动。中国国防部高调宣布这一消息,被外界视为对普京的雪中送炭,送上了定心丸。
当前俄罗斯正面临北约东扩和能源制裁双重压力,而中国通过联合演习传递的协作信号,与印度在能源领域的“不配合”形成战略呼应。
尽管中俄印三国并未缔结正式同盟,但面对西方集团的经济与军事围堵,三方默契地选择了“背靠背”应对。这种非正式协同,恰恰是单极霸权衰落的多极化写照。
特朗普的误判还不止于此。他早前宣称“促成印巴停火”遭印度官方驳斥,最近又给印度经济贴上“死亡”标签,引发轩然大波。
莫迪办公室直接回怼,强调“印度经济充满活力”,是“保护主义乱局中的唯一亮点”。这种公开互撕,彻底撕下了美印“亲密盟友”的伪装。
彭博社分析指出,印度原本巧妙游走于东西方之间——既参与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又在中俄主导的金砖框架内合作。但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正迫使莫迪政府放弃这种平衡术。
更讽刺的是,印度如今和加拿大成了“难兄难弟”。加拿大曾为美国鞍前马后,却遭特朗普加征35%关税,远高于日韩欧盟的15%。加前官员哀叹:“我们和中国一样,成了少数敢对抗特朗普的国家。”
现在,印度或许也要加入这个“抗美俱乐部”。
这场闹剧暴露出特朗普外交的致命短板——把关税当万能钥匙,却无视国家利益的复杂性。印度用行动证明:涉及能源安全和地缘自主权,再高的关税也难撼动决心。
而对莫迪来说,这场博弈既是危机也是机遇。若他能顶住压力,不仅巩固了国内民族主义声望,还可能推动印度真正走向“战略自主”。
至于特朗普,或许该明白一个道理:不是所有国家都吃“交易的艺术”这一套,尤其当对手是同样精通“赢学”的莫迪时。
这场较量远未结束。美国可能升级对印制裁,甚至动用次级制裁打击印度金融机构;印度则可能加速“去美元化”,扩大与金砖国家合作。而中俄的军事经济协作将持续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替代性选择。
历史经验表明,当霸权国家滥用经济武器时,往往加速反霸权力量的聚合。从印度拒做“待宰羔羊”,到中俄军演亮剑,一场重塑国际规则的新博弈已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