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发布。建设方案中提到,到2026年年底,深圳全面建设全球低空经济总部研发中心、高端智造中心、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
首先是产业基础的底气。深圳拥有成熟完备的无人机产业链条,覆盖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软件开发、商业应用、人才培育等诸多环节,聚集了大疆、丰翼科技、道通智能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50%的市场份额。
上周公布的深圳经济“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9.0%、38.0%、35.8%。这也显示了,深圳率先布局“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体系,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其中,民用无人机的产量增幅最高,保持着“高产”态势。
产业配套方面,深圳的智能装备产业发达,涉及企业总量上万家,涵盖上下游全链条,特别是无人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上游核心部件,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方面。无人机上下游所需的碳纤维材料、特种塑料、锂电池等关键配件及材料,在深圳已形成优势,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与此同时,深圳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以及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这有助于推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为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对于低空经济的发展,近三年,深圳在政策赋能方面的动作频频。比如,2022年年底,深圳出台《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为城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2023年年底,《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围绕引培企业、鼓励创新、扩大场景、完善配套等提出20项具体支持措施。到了2024年,深圳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身为高密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向天空发展是必经之路,良好的空域环境也是深圳的一大优势。深圳的空域资源相对丰富,且在空域管理改革方面积极探索,率先成为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域空间和先行先试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开展各种低空飞行活动和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深圳高密度城区与立体交通需求并存,也使得无人机配送、城市空中交通等场景具有天然的落地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探索跨境直升机飞行与公益服务等通用航空业务。这标志着深圳低空经济“先行先试”探索的再升级,将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持续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伴随着建设方案的发布,深圳接下来布局低空经济的路线图更加清晰。深圳的低空经济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试验区”向“规模化”发展,以领先之势振翼腾飞!
文 | 记者 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