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那些中外顶级创业牛人的故事》。
在商业世界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些名字格外闪耀,他们创造了改变时代的企业,也留下了无数值得品味的传奇。但你会不会好奇,这些牛人在年轻的时候都经历过什么?他们如何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一步步走向行业的巅峰?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将用十期内容,聚焦这些企业家年轻时的创业故事。

2010年27岁的张一鸣,还在委屈巴巴的发微博吐槽自己的iphone1响应速度实在太慢耽误事,想买iphone4,又因太贵买不起。当时一台iphone4,售价5000元。可一转眼,15年后的今天,他身价高达655亿美元,已经成为中国首富,也是第一位“80后”白手起家的中国首富。15年里,这位创业大神到底做对了什么,让他的人生一路开挂?
这让我想起他大学追女友的故事。张一鸣说,在校期间,他看中了一个女孩,线上简单聊了几次后,他就直接约对方线下见面并当面表白,结果被拒绝,他自己形容是遭到“毫无余地”的拒绝。可神奇的是,这女孩最后还是成为了他的妻子。而取得成功办法,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打直球,被拒没关系,继续追,直至成功。
想干什么就直接去做,坚持到底,不绕弯子。打直球,也是张一鸣的创业逻辑。
2001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微电子专业,发现这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硬是求系主任在大二转到了软件工程专业。在那个PC机还不普及的年代,为了能更多接触电脑,他常年混迹天津鞍山西道,帮同学们挑配件,做组装,很快成为闻名校内外的电脑大神,顺利接下不少外包项目。到大四时,他一个月的兼职收入已经超过两三千元,在当年绝对算得上是土豪。
大学毕业后,张一鸣加入酷讯,成为一名普通工程师。有一次,他想早点买到回家的火车票,就自己上手,用一顿午饭的时间,写出一个自动化查票程序,让软件定时自动帮他搜索火车票信息,很快就成功了,并开发成公司网站新功能。靠着这种直接有效的干事风格,第二年,他就成了管理四五十人团队的主管。这种肉眼可见的升迁速度,让人直呼太牛了。
更夸张的还在后头。2008年张一鸣离开酷讯,进入了万人羡慕的微软,可他却嫌大公司让他毫无目标感,迅速选择离开。
27岁时,张一鸣为了融资,在北京一间咖啡厅,没做任何多余准备,直接把自己“算法推荐”的天才设想,画在一张餐巾纸上,顺利融资200万,字节跳动的算法帝国神话从此展开。
在做今日头条时,张一鸣意识到,成功的关键,在于要把个性化推荐引擎做好。可这个程序该怎么写,张一鸣也不知道,怎么办?他说:“我们不会,但可以学啊”。于是他找到了《推荐系统实践》这本书的作者,问他要一本电子版看看。可书还没出版,作者不肯给他。他怕耽误公司推荐能力的进度,于是自己网上找资料,自己想象着写出了第一版的推荐引擎。甚至最后,还把《推荐系统实践》的作者项亮也挖进了公司,最终做出了豆包。
直球思维让张一鸣瞄准目标,就不松口。用他自己的话说:“大家往往会把做容易的事当作务实,其实不是,做正确的事才是务实。”只要认定了目标正确,别想太多,只管打出属于你的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