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想抢占中国东部沿海的富庶地区,故意发动了进攻上海的侵略行动。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兵分三路,突然袭击上海闸北。当时,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指挥下坚决抵抗,狠狠打击了日军。日军先后发动四次进攻,与十九路军多次激战,结果被十九路军逼着四次换主帅,死伤近万人,甚至气急败坏地把十九路军叫做“中国南方流氓”。直到1932年3月3日,双方才停战,5月5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这场悲壮的战役,就是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

“一·二八”淞沪抗战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役,彰显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它拖延了日本当年侵占中国的步伐,也激发了全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斗志,在抗战史上意义重大。为了纪念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十九路军将士,靠华侨资助,广州修建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不过有人可能会疑惑:战役发生在上海,将士们也是为保卫上海牺牲的,为啥陵园要建在广州呢?带着这个问题,珊姐姐专门去广州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参观,想找到答案。

陵园在广州水荫路113号,交通很方便。坐地铁6号线到沙河顶站,从B出口出来走500多米就到了。珊姐姐从地铁口出来,往水荫路方向走,到了车来车往的沙河顶、先烈路和水荫路交汇处,被一座花岗岩石砌的高大建筑吸引了——这是“凯旋门”,正面门额刻着林森题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背面是宋子文写的“碧血丹心”,这里就是陵园原来的入口。在凯旋门稍作停留后,珊姐姐继续往前走,转入水荫路,正式开始参观。
如今,这座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省、市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一走进陵园,就能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氛围。

陵园总面积6.2万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从南到北的墓道形成一条中轴线,除了凯旋门,还有战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纪念馆、将士墓、将军墓、先烈纪念碑等纪念建筑,另外还有浮雕墙、航空纪念碑等景观。整个陵园是古罗马建筑风格,规模宏大、庄重典雅,以此永远纪念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十九路军将士。

珊姐姐沿着中轴线参观,先看主体建筑先烈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仿古罗马风格的圆柱体,全用花岗岩砌成,石基上有一尊肩扛步枪的铜铸战士像、两只铜狮和八个铜鼎,这些数字正好对应“一·二八”淞沪抗日。从纪念碑往下走,是“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四面刻着十九路军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和第一师补充团共1983位阵亡先烈的名字。中轴线东边是“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墓”,西边是“淞沪抗日阵亡战士墓”。
至于为啥陵园建在广州,答案很明确:十九路军源于孙中山创建的粤军第一师,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战斗力极强,被称为“铁军”。1930年中原会战时,十九路军正式成立,当时在广东组建,除了极少数军官是外地人,绝大多数军官和几乎所有士兵都是广东人。所以在广州建陵园,就是为了让这些牺牲的将士魂归故里,安息在家乡的土地上。

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时,曾严重破坏陵园,还抢走了两头铜狮和几座铜像。现在我们看到的陵园,是解放后广州市有关部门多次维修、扩建的结果。园里种着罗汉松、龙柏、木棉等象征烈士英雄气概的植物,整个环境庄严肃穆,成了缅怀烈士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游客到广州,除了逛热门景点,也可以来这里缅怀先烈。
漫步在陵园里,珊姐姐内心很受震撼。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当国家和民族遭遇外来侵略时,中华儿女总会奋起反抗。十九路军的烈士们为了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正是他们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值得世世代代被崇敬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