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国饮,香叶嫩芽。“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古往今来,茶是国人生活中的风雅情志,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无人不爱茶。广西多山地,气候暖湿,极适合茶树的生长。早在秦汉时,广西已开始栽培茶叶。广西山清水秀,遍地好茶。
▲早春茶园。谢琳琳 摄
大寒(1月20日)上午,灵山茶园的阳光依旧热烈,直射在脸上有些发烫。在北国飘雪的季节,茶山披翠挂绿,鲜嫩的茶芽冒尖,采茶人手指轻捻重落,不一会儿背篓里满满一捧新叶。直到目睹满背篓青翠的芽和叶,方才体味到“广西春茶,灵山最早”。
▲早春灵山茶冒出了新叶。谢琳琳 摄
20世纪90年代,有客商专门住在灵山,等待春茶上市。车亮是原灵山县农业局生产股副股长,他回忆当年灵山的春茶很俏,“一斤茶叶一斤猪肉”,茶农一年的亩产值相当于公职人员的工资,茶农种茶积极性很高。
灵山种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灵山19个镇有17个镇产茶,灵山县城有几十间大大小小的茶社,灵山人爱茶懂茶,茶在灵山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早春新茶。胡兆双 摄
在灵山寻茶时遇到两位80后茶人,两位都曾经“北漂”过,回到家乡后笃定地以茶为业。一位是笃志要做出有机茶标杆的张廷猛,他从厨师做起,开过饭店经营过互联网公司,在外面挣钱后回灵山流转300亩茶山,不惜工本种有机茶。他在外面挣到的几百万身家全部投入茶园,正好碰到这几年茶叶市场行情低迷,依旧苦苦坚守。他的茶园从2018年开始投资时,抱定种出好茶,重现灵山茶产业荣光的信念。如今坚守,别人问他苦不苦,他的回答云淡风轻:“这是一份可以传承给下一代的事业。”
▲张廷猛在自家茶山查看早春茶长势。谢琳琳 摄
他的茶园叫茗桂,他拿出今年新焙的毛峰待客。灰白色曲卷茶茸,入杯遇水后渐渐舒展成月牙状的嫩绿新叶,茶汤也由透明变成浅碧。凑近去看那碧绿新叶,清芬透面而来。浅浅抿一口,舌尖滚过一阵芳香,隐隐有回甘,尝不到半点涩味。摇晃手中透明玻璃杯,竟舍不得一气饮下。
▲刚泡好的灵山毛峰茶汤清透。胡兆双 摄
上午采摘的春茶新叶,下午到了梁先贤手里炒制。灵山茶友都唤他“大师”,他曾在第五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赛项决赛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目前是广西唯一一人。
在灵山一家雅致的茶社里,梁先贤手上翻炒的动作没有停过,脸庞因为炒锅的热力微微沁出汗珠。他告诉我们,炒出好茶的秘诀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梁先贤说自己不是科班出身的,当年北漂是在IT公司上班的。他老家在丰塘镇,那里是灵山的老茶区,家家户户都种茶,从小就看着奶奶炒茶,上小学靠自己采茶去卖挣学费。2008年决定回灵山发展后,买了许多专业书籍,自学了很多茶叶知识。他当过茶厂的厂长,现在是灵山茶叶协会会长。
▲梁先贤演示炒茶。谢琳琳 摄
灵山的早春茶为什么好喝?梁先贤说这与灵山的气候有关系,春茶经过冬天休眠,吸收够了养分,在大寒前后开始采摘,没有经过紫外线的强烈照射,茶叶茶多酚含量相对比较少,而积攒相对多的氨基酸。相较于经过阳光充分照射的夏茶,没有那么多涩味。萌芽够早,口感够鲜爽,是灵山春茶一直以来受市场欢迎的原因。
▲灵山早春茶。胡兆双 摄
梁先贤记得小时候,灵山的红碎茶名噪一时,在灵山大面积推广“红改绿”后,灵山的绿茶并未能够再现昔日的辉煌。
他回乡投身茶产业的初衷,是眼见当时茶农收入比较低,希望能从收购原料开始,制作一些优质的新品类,打出灵山茶叶的名气,改变行业的生态。在广西茶叶圈小有名气的他,正在借由自己的努力,推广灵山茶叶。
灵山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种茶,1971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历史最高峰8.74万亩,灵丰红碎茶曾经是出口创汇的优质产品。如今“灵山绿茶”纳入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是地理标志产品。灵山种茶制茶的传统一直未断层,目前茶产业从业人员有10万多人。灵山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茶厂,几乎每家企业都有令人惊喜的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