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假期安全网
近期,检察官发现未成年人涉诈骗罪犯罪数量存在上升趋势,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高薪诱饵、赚零花钱等方式诱骗未成年人冒充“客服”引流、出借银行卡、手机卡,还有部分未成年同学们相互介绍,致使涉案未成年人人数增多。种种眼花缭乱的“兼职”诱惑着缺少分辨能力的同学们,最终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下面就和检察官一起学习辨别常见诈骗圈套吧!
警惕诈骗常用手段
“手机口”兼职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12/115432692.jpg" />
两部手机同时打开免提,一部手机与诈骗分子联系,另一部手机用来拨打被害人电话,实现语音中转,从而实现诈骗分子直接对被害人实施诈骗。
“客服引流”兼职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12/115432522.jpg" />
“引流”是电信网络诈骗的前奏,一般会通过冒充各平台机构或客服以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引导被害人添加诈骗分子提供的微信、 QQ 或者下载指定 APP ,从而实施诈骗。
“出借两卡”兼职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12/115433772.jpg" />
以“轻松赚钱”“无门槛”等由头吸引同学们出租、出借、出售自己或家人的银行卡和手机卡,并提供验证码和密码,这是诈骗分子常见的洗钱方式,极有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诈骗罪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做好预防诈骗措施
为何未成年人屡屡中招呢?又应如何防范呢?
同学们要牢记:“三不”原则:
不轻信高薪兼职
对网络上任何承诺“足不出户日赚千元”的兼职、刷单信息,不相信、不参与,不存在“高薪低劳”的好事。
不盲从他人诱导
青少年群体易受同伴压力驱使,尤其在交友不慎的情况下,为了获得小团体认同,可能被诱导参与诈骗活动。
不看、不听有害内容
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中部分“成功学”或“黑灰产”信息极易误导青少年将诈骗视为“捷径”。同学们上网要主动抵制、远离网络有害内容。
同学们要充分认识到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性,勿存侥幸心理。树立正确的交友观,自觉守法尊法学法,切勿轻信“天上掉馅饼”,沦为电诈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