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国际局势真是充满了戏剧性。据《上观新闻》报道,虽然美国在中东和欧洲的行动依旧活跃,但在台海和南海等区域的动作却异常克制。这让人不禁猜测,美国是否正在酝酿新的战略思路?有消息指出,特朗普政府似乎找到了一个“世纪漏洞”:只要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美国在全球其他地方的行动便能保持强势。
说到美国的全球战略,近年来并非一帆风顺。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度自诩为世界的“警察”,频频介入各国事务。但这一路走来,收效甚微。比如,在中东,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花费了超过20万亿美元,最终不仅未能获得实际的利益,反而把自己拖入了泥潭。而在东欧,美国不断推动北约东扩,引发了与俄罗斯的深刻矛盾,地区冲突愈加复杂。更别提亚太地区,美国实施的“重返亚太”战略虽声势浩大,但却面临着军事、经济、外交资源耗尽的窘境。美国副国防部长凯瑟琳·霍尔格伦也坦言,过去20年,美国几乎没能将精力集中在中国问题上,反倒在全球范围内忙碌不已,最后得不偿失。
回顾近几任美国政府的对华策略,也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政策本意是通过军事联盟和经济封锁来压制中国,但盟友们并未完全支持,德国就不愿意全面参与对华制裁,TPP谈判也宣告失败。拜登政府则转向“价值观外交”,试图通过科技、人权等议题向中国施压,但欧盟并不买账,马克龙甚至提出欧洲应追求“战略自主”,不应充当美国的附庸。数据显示,2024年中美贸易额逆势增长了3.2%,这表明“脱钩”根本行不通。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政府似乎突然意识到了一个关键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们发现,中国是唯一能够在经济、科技和军事全方位与美国对抗的国家。中国的GDP已占全球的18.5%,5G专利占全球35%,而且军费支出已突破2.2万亿美元。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俄罗斯依赖能源出口,欧盟内部分裂严重,英国脱欧后经济下滑,甚至中东国家也因教派冲突而难以稳定。因此,特朗普团队认为,只要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的军事或全面经济对抗,美国便能在其他区域自由施展。
事实上,美国在不涉及中国的地方,确实拥有显著优势。军事上,美国在中东和南海以外的区域,航母战斗群的控制力依旧强大,预计到2025年,美军在波斯湾的护航效率将提升40%。经济方面,美国通过推动“北美经济一体化”,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贸易额增长了25%,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能源和制造业体系。科技领域,美国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上,仍然保持对大多数国家的垄断地位。荷兰ASML在对华光刻机出口受限后,对欧盟的出口甚至增长了15%。
美国也认识到,其霸权并不需要覆盖所有地区,只需掌握关键节点。在中东,美国已不再推行所谓的“民主改造”政策,而是转向武器销售和能源合作。比如,2024年,美国对沙特的军售额将达到300亿美元,同时页岩气出口也增长了20%。在欧洲,美国则采取“防务自主”的策略,迫使德国将军费增加到GDP的2.5%,同时通过对欧盟汽车加征25%关税等方式,获取经济利益。这样的战略收缩,让美国能够节省30%的战略资源。
特朗普的政策在盟友体系上也有所调整。他不再抱有“全球盟友”的幻想,而是集中精力在“北美堡垒”上。通过与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强合作,美国在乳制品、汽车产业等方面实现了互利共赢,预计能为美国农场主带来50亿美元的收益。与此同时,美国在与欧洲的互动中则采取了“打拉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威胁要退出北约,另一方面推动《跨大西洋贸易简化协议》,让欧盟降低数字服务税,给美国科技公司减轻了120亿欧元的税负。
在台海和南海这些敏感地区,特朗普政府显然更加克制。2025年7月,美国拒绝了赖清德“过境纽约”的请求,成功打破了“台独”势力的造势计划。而在南海,美军舰巡航频率比2023年下降了60%,转而与东盟国家进行“联合渔业巡逻”,既能保持存在感,又避免了直接冲突,也为与中国的经贸谈判积累了一些筹码。
在处理区域冲突时,特朗普政府采取了“精准介入”的方式。例如,在俄乌冲突中,美国设定了“10至12天停火期限”,推动俄罗斯进行谈判,并通过能源禁运减少了欧盟对俄气的依赖,同时冻结了俄罗斯央行的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削弱了俄罗斯的战争潜力。美国并未派遣大量兵力,而是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策略,避免与中国形成对立。
在中东,特朗普则将重心从“反恐战争”转向了“利益交换”。例如,在加沙危机中,他支持以色列自卫的同时,也迫使以色列开放人道主义通道,以保证每天有200吨物资能进入加沙。此外,美国还与沙特达成协议,将石油定价与美元捆绑在一起,确保美元霸权的同时,也避免陷入中东的教派冲突。
关税方面,特朗普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对所有中国商品加税,而是将目标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设备上,试图延缓中国产业升级。数据显示,到2025年,美国对普通消费品的关税已经下降了15%,但对高科技产品的关税仍然保持在25%左右。与此同时,美国还推动成立“芯片三边联盟”,限制荷兰和日本对华出口高端光刻机,并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动“七国集团”共享算法,试图在大模型技术上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如此,特朗普政府对民用技术的态度仍然相对开放,尤其是在5G终端设备领域,避免激怒中国,免得遭遇全面反制。
然而,特朗普的这一战略调整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这种策略既有利也有弊。好的一面是,短期内中美冲突的风险会有所下降,预计未来两年中美冲突的风险将降低40%。这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战略窗口期,两岸经济联系也日益紧密,预计到2025年两岸贸易额将突破3500亿美元。但另一方面,美国可能在科技和金融领域采取“软围堵”的策略,甚至可能对中国企业施加更多的限制,比如在SWIFT系统中对中企进行打压。
在美国国内,特朗普的战略调整也引发了争议。军工复合体对此不满,认为年度订单减少了800亿美元,自由派精英也对这种收缩战略提出批评。预计在2025年的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将借此攻击共和党,特朗普的支持率也可能因此波动。如何在短期利益和长期霸权之间找到平衡,成了特朗普面临的一个难题。
从全球格局来看,美国的战略调整正在逐步改变世界秩序。中国推动的“全球发展倡议”正在取得成效,2025年与“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贸易增长了18%。同时,俄罗斯、印度和伊朗等国也在推动“反制裁联盟”,形成了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圈。全球正逐渐从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向中美竞争的双轨世界过渡。
可以说,特朗普发现的“世纪漏洞”,实际上是美国意识到其全球霸权的局限性。通过集中精力应对关键问题,美国希望保持优势,但这也意味着新的风险。中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突破,可能会改变当前的平衡。对于中国来说,不能指望美国会长期克制,依然需要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这样才能应对任何挑战,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