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词让汉语很受伤?

   日期:2025-09-24    作者:35xkp 移动:http://nu1ol.zybear.com/mobile/quote/1018.html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步步加速,“汉语”这个全世界古老的语种也面临着外来语的“入侵”:“wifi”、“iPhone”、“CEO”、“VIP”等外文词汇不加翻译,就出现在了各种文献和日常用语中。面对此情此景,4月底,《人民日报》先后刊发《外来语滥用,不行!》、《“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等文章,大声呼吁全社会要积极维护汉语的纯洁性。这些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很快激起了大众的强烈反响,有人赞同,有人无所谓,更多的年轻一族则对此表示出“很莫名其妙”的反感,有网友干脆拟了一份《保持汉语纯洁性说话指南》,以模拟纯汉语对话式,大肆讽刺这种“返祖”言论。比如:“甲:美女,你的腾讯即时通讯软件(QQ)号是多少啊?乙:有病。”“甲:你好,请问非常重要的人(VIP)候机室在哪儿?乙:直走右拐。”等。

“纯洁汉语”到底应该与否?记者就这个话题也对民众做了一番采访,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怎么说。见习记者 朱立奇

态度:支持

家长称

跟孩子交流越来越费劲

汉语是这个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种,无论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还是南太平洋上某个不知名的小岛,都有人在使用这门古老的语言,因为,有华人的地方,就必有汉语的存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15亿人在通过汉语相互沟通。然而,就是这么一门使用时间最长、使用人口最多的语种,在21世纪的今天却遇到了一些“麻烦”: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汇挤进了汉语的书写和日常会话中,都市人说话撰文,动辄就会蹦出“KTV”、“PM2.5”、“iPad”等外文词语,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此类情形的势头将会越来越猛。

针对此一现象,《人民日报》记者在采访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后,发表了题为《外来语滥用,不行!》的报道。报道称:“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不分场合、不分层次,过度使用外来词的情况,甚至外来词出现在正规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这种现象造成阅读障碍,引起了公众的不满。”“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在采取措施,规范外来词的使用。”

那么,让现代人完全规避外来词汇行文说话,能做到吗?

王哲这位大学时候主攻中东史专业的文学青年表示很赞同“汉语纯洁性”这一观点,他说,他使用的就是“iPhone”,不过一直把它称为苹果手机,很少用英文来直呼。他认为,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还是尽量使用汉语为好。“我的专业需要经常查阅历史资料,因此无法避免地要进行中外单词对照。不过我还是遵循一个原则:只要是能翻译的单词,就尽量使用翻译之后的汉字,无法直译或者极难翻译的词语,再直接使用该单词。现代人都喜欢直接用英文来称呼一个人的身份,比如CEO、CIO什么的,在我看来,首席执行官和首席信息官岂不比那简单的三个英文单词更有气势?”王哲说,或许,英文的缩写的确更方便快捷,但是过度推崇就矫枉过正了。“纯正汉语,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实在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与王哲观点类似,冯磊也对中外混杂的现代会话抱有不满,原因是他正上初中的儿子平时“不好好说话”,常常蹦出一些他和他老婆都听不懂的英文单词,导致夫妻俩时不时就一脸茫然或者目瞪口呆。“我今年四十多岁了,对英语几乎一无所知,26个英文字母表都背不下来。我儿子却每天都会从嘴里蹦出一些外来词语,搞得一句话我们要问好几个‘什么’才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前些日子,我儿子跟我说‘iPhone’下半年要出新款了,问我能不能也给他买一个。我火了,说什么‘iPhone’,不就是苹果牌手机嘛。结果他还笑我老土。”说到这些事,冯磊郁闷得不行。

态度:反对

网友调侃

有种别把英语踢太高

刘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对于保持“汉语纯洁性”这个话题,他表示自己“很疑惑,很担忧”。在刘郑看来,他的专业平日里一直都会用到缩写的英语单词,最常用的如“PC、IDE、POST、KB”等等,这些简写的英文单词一旦将它们都翻译过来,就变成了“个人计算机、集成开发环境、开机检测、键盘”。“要是每个单词都按照翻译过来的中文进行书写,那么在上面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多很多,工作量也会迅速增加。一想到这些密密麻麻的汉字,我就觉得好悲催、好累啊。”刘郑坦言,如果真要在“纯洁性”和“简洁”之间选择一个,那他还是选择“简洁”,“毕竟吃饭的家伙比较重要。”

任何话题,网络上的讨论从来都是最直观、最热烈的,新浪微博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有数万名网友加入到了“汉语纯洁性”的大讨论中。网友@孙司令土逼哦 的发言就很有见地,他认为汉语,尤其汉字,作为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更应该意识到危险性。好的翻译比如“电脑”、“手机”,细想确实是神来之笔。与其保护汉语,不如发展汉语。与其在这为几个缩写矫情,不如好好反思为何沦落至此。

网友@ningbosi 则认为,中西贯通是好事,“大妈”、“土豪”等中国流行词汇的拼音在去年就进了牛津词典,这说明,文化的渗透是相互的,英文对中国文化有影响,汉字也能影响英语世界。再说了,汉语一直都是在发展之中的,几百年前的汉语和几千年前的汉语,清朝初年的汉语和洋务运动时期的汉语,都存在天壤之别,要想再回到“之、乎、者、也”的时代,显然是不可能了。“因此,融会贯通不同的语种,正确使用新旧词汇,这才是正确的维护语言纯洁性的方式方法。”

相较以上两位的理性平和,网友@胡仙 就显得有些冲动了,他说,“不会英语你是上不了大学的,想纯洁,好啊,有种别把英语踢那么高位置!你一边逼我玩命学英语一边还让我保持汉语纯洁性,你在逗我?”

对于网友的种种吐槽,退休教师周梅芳很愤怒,他发出这样的质问:“为什么我们国家在被外来语言如此渗透的情况下,大家还能嬉笑成一片?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北洋军舰被击沉时,岸上观战的清朝子民欢呼的场景,真的是太滑稽了。这难道是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吗?”周先生说,无论如何,保持汉语的纯洁性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一个有自信的民族永远是尊重和继承本国文化的。

学者专家:包容

捍卫汉语言纯洁性

不必疾言厉色

在甬城作家赵淑萍看来,维护汉语纯洁性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首先,语言是发展的,融合的,吸收一些新词汇,包括外来词汇和网络词汇,只要是简易的、鲜活的、没有负能量的,未尝不可;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些外来用词、网络用词的涌入不正代表我们跟外面交流多了,视野随之开阔了吗?有些新词语因为认可度广,最后约定俗成的例子也不少。“捍卫汉语言纯洁性不必疾言厉色,不必用强制的手段和形式来推行。”

常年从事汉语语法和篇章研究的聂仁发教授对此次“汉语纯洁性”的大讨论也关注很久了,他说,其实关于汉语纯洁性的热议,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2012年,因为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字母词重新处理,就引发过争论,再往上甚至可追溯到2009年全国两会上关于繁体字的提案。

“人们关心汉语汉字,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关心文化问题了。大张旗鼓要求汉语纯洁的,基本上都是文化人士,而且主要是热心传统文化的人,这也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现,值得肯定。”聂教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二者当然有密切关系,但它们毕竟不是一回事。“这世界上大概没有纯洁的语言,不但没有纯洁的英语,也没有纯洁的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追溯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每当中外交往密切的时期,汉语中就会出现许多外来词。比如汉代从西域传来了‘葡萄、琵琶、苜蓿、玻璃、菩萨、和尚、袈裟、罗汉’等词;近代以来从英语中吸收了‘沙发、扑克、咖啡、坦克、雪茄、吉普、拷贝、黑客’等词。当前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外来词的迅速增加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种表现。”

聂教授认为,往更深层次挖掘,人们感觉有点怪异、觉得应该纯洁的恐怕不是外来词,而是当前一些外来词的书写形式—字母,认为字母破坏了汉字系统。其实,这些新引入的外来词中的汉字都只有读音没有意义,更与字母无异。“我们不必排斥,也排斥不了。套用一句流行语,你喜欢或不喜欢,它就在那里。”聂教授还指出,语言有自我“纯洁”的能力,有些外来特征过于明显的词语会逐渐被本土词取代。比如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中有“水门汀”,现在就成了“水泥”;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有“梵婀玲”,现在则通称“小提琴”。“现在又有几个年轻人知道大名鼎鼎的‘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呢(注:鲁迅先生称上述两词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意为民主和科学)?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汉语的‘纯洁性’担心。”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