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 ”桐城三道崖胡家大屋出现在眼前时,众人一阵呼喊。
胡家大屋不是一家的房子,而是一个宗族十几户的房子,它卧在了山凹中,后山上满是碗口粗高入云天的修竹,如果不是我们打扰,它睡过去了一般。
胡氏宗族为何择此而居,听说是躲避战乱。翻开史册,躲避战祸到山里居住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故乡桐城,有个杨家楼的地方很出名,那是个山岭所在,如今成为了风景。传说古代江西一姓杨的猎户逃难至此,繁衍生息,在岭上建起了房屋,近看高高低低,远望层层叠叠,如高楼,从而成就了名胜杨家楼。古时人居住讲究风水,背靠青山,安稳,前方开阔,发达。胡家大屋三面环山,包容,又寂静,有安全感;同时前面相对开阔,有水田,可以从事农活。
胡家大屋的建筑样式既普通又独特。普通的是一般人家的房屋取向都是坐北朝南,冬暖夏凉,而胡家大屋的人家门向东西南北都有,这应该归咎于地面空间的狭窄。独特的是大屋房子都是相依而建,一家连着一家。如此以来,就有了整体效果,仿佛事先精心设计。
江南徽式建筑的一大亮点是有天井,通透且有寓意。胡家大屋,简单的古民居,因为毗邻而建,横平竖直,巧夺天工地形成了“天井”,便也就有了生活富足的寓意,有了江南水乡的韵味。胡家大屋还有一优点是,下雨天串门,不需要打伞,也不需要换鞋,只需沿屋檐行走,则可以从一家出发走遍所有家,然后再回到自家。这神奇有点像数学中的一笔画。
胡家大屋的房子一律是土坯壁子和小瓦。土坯原貌的房屋印刻着岁月的年轮,散发着过往年月的气息,一见到就觉得亲切。亲切的还有胡家大屋屋顶上的瓦,岁月漂洗,灰色打底,乳白色成为了主旋律。
胡家大屋的魅力还在于,从屋后高坡上俯瞰,大屋特别的有线条感。从几何光学的角度看,聚焦在一个平面上的这些线条,构筑起来的就是一个阵势。这让我不禁联想起了诸葛亮第32世孙诸葛维贤进士于江南儒林建造的八阵图古村落。八个自然村,按照八阵图并融合天文、数学、地理、兵法,由一个总阵与八个分阵组成,机关密布,有效防卫,不能不说古人聪颖。
胡家大屋早前居住有十几户人家,如今仍旧居住在大屋里的人家寥寥,而且年纪都七老八十。他们表情淡然却不木讷,对于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于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也乐于回答。他们习惯了原始简朴的生活方式,吃着前面地里种的不打农药的菜,喝着后山上流淌下来清洌洌的水—用竹片接到家,听着天籁般城市人听不到的鸟鸣。他们很满足,哪里也不去,就老死这大屋里,老死在这山凹里。
村口有一棵矮矮壮壮的华东楠,楠树下有一张石桌还有三只石凳。大屋的老人喜欢坐在石凳上朝进村的小路上翘望,眼睛迷茫。关注大屋的生存状态就是关注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我们的生命需要这样一方净土。报载中国10年丢失了90万个村落。那些有历史信息、有重要历史价值、有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活态的,或者有民族典型的村落一个个在消失。胡家大屋的子孙都有出息,从大屋里考走的大学生有十几个,他们如今都在外,都功名成就。屋要人住,大屋有几间已经有坍塌的迹象。
大屋的现状是—守望,老人们守望着大屋,大屋同时也守望着老人们。守望的结果不难想象。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岁的更替,目前健在的老人都将一一离去。大屋的前景堪忧。大屋的命运令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