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同一张嘴,两种说法。2015年,内塔尼亚胡站在镜头前郑重地说"谢谢中国";2024年,他却在纪念馆里斩钉截铁地说"二战时无人援助犹太人"。
9年时间,一位国家领导人从感恩变成了否认,这变脸速度堪比川剧。那2.5万在上海获救的犹太难民,难道都是海市蜃楼?
内塔尼亚胡这种"选择性失忆症"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这场政治变脸的真相究竟如何?
当全世界关门时,只有上海点亮了那盏灯
1938年"水晶之夜"后,欧洲的犹太人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那年夏天,32个国家在法国埃维昂开会商量犹太难民问题,结果除了多米尼加愿意收1万人,其他全都摆手说"不行不行"。
美国驻维也纳领事馆每天拒绝300份签证申请,英国严格限制巴勒斯坦移民配额,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更是直接拒收。犹太人的处境就像被困在着火的房子里,到处敲门求救,却没人开门。
就在犹太人绝望到想跳海的时候,远在东方的上海张开了怀抱。
为啥是上海?说起来也巧。
那时候上海是个特殊地方,国际化程度高,最关键的是进上海不用签证,这在当时可是独一份儿。
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顶住纳粹的威胁压力,一张张签证往外发,成了犹太人逃离欧洲的"生命通道"。有幸存者回忆:"那张印着青天白日徽章的纸,比黄金更珍贵。"
数据更是让人震撼。
从1938年到1941年,上海接纳的犹太难民约2.5万人,这个数字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好几个大国的总和。
1939年7月到8月,短短一个月就有8艘船载着1315人到了上海。有的难民通过海路到达,有的则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辗转抵达,甚至有人耗时一个月穿越欧亚大陆。
彼时的中国算不上强大,甚至可以说是自身难保。
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上海部分区域已被日军占领,中国百姓自己都吃不饱饭。
但天性纯良的中国人还是坚定地伸出了援助之手。虹口的大妈看到犹太小孩饿得发抖,二话不说就把热腾腾的米糕塞他们手里。
霍山路居民王阿婆曾回忆:"我们一家五口挤一间房,把另一间让给犹太邻居。"这种温暖,不是政策规定,而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
救命恩人明明白白摆在这儿,内塔尼亚胡怎么就敢说"无人援助"呢?
政治需要时,连救命恩人都能一笔勾销
内塔尼亚胡这波操作就像借了钱不还,还倒打一耙说"谁借钱给我了?"
2024年5月5日,他在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演讲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二战期间,犹太人孤立无援,没有任何国家伸出援手!"
这话一出口,全球哗然。德国《明镜周刊》当天就发文回怼:"若全世界抛弃了犹太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档案难道是虚构?"
中国外交部也罕见直接回应,强硬表态。
可内塔尼亚胡为啥要这么干呢?这事儿得从政治算计说起。
2024年加沙战争打得全世界骂声一片,美国都暂停军援了,国际压力山大。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悲情牌!
强调"历史孤立",就是想告诉民众"看,我们从来都是孤军奋战,现在被孤立很正常"。这种叙事逻辑能为军事行动赋予"历史正义性"。
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宗教意识形态。
在犹太教义里,犹太人自诩"天命之子",只有上帝才是救世主。承认他国援助会削弱神圣叙事的权威。以色列《国土报》分析得很到位:"感恩的对象只能是上帝,而非具体国家或个人。"
最后还有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美关系。
近年来以色列与美国的关系密不可分,每年数十亿美元军事援助让以色列在中东保持军事优势。否认中国援助,能更好地迎合美国对华遏制战略。
跟美国绑得越紧,就越不能承认中国的好。
算计归算计,但这种翻脸不认人的操作,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历史学者指出:"将苦难归因于外部,能为军事行动赋予'历史正义性'。"
说来凑巧,当年希特勒就是秉承着这样的思想,成功发动多起侵略战争。
如今以色列也是"有样学样"了。
翻脸比翻书还快,这就是政治"现实主义"
2015年那个深情感谢的内塔尼亚胡,和2024年这个冷血否认的内塔尼亚胡,感觉像两个人。
2015年8月26日,以色列拍了个宣传片叫《谢谢上海》,内塔尼亚胡亲自出镜。镜头里,他一身深色西装,语气郑重地说:"我们永远感谢你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上百个以色列人举着中、英、希伯来文的"谢谢"牌子,向中国致敬。那场面看着挺感人,也让不少人知道了中国在二战时的义举。
可到了2024年,画风突变。
同样是这张嘴,同样是这个人,却说出了截然相反的话。
国际社会的反应很有意思。
德国媒体直接开怼:"上海的档案难道是PS的?"瑞典、波兰等国也纷纷站出来,提醒大家别忘了二战期间的国际援助。
瑞典外交官贝纳多特曾经拯救数千犹太人,却在战后因推动巴以和平方案遭犹太极端分子刺杀。多么讽刺,这造成至今以瑞两国关系冷淡。
连以色列自己的民众都看不下去了。
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说:"我爷爷就是在上海活下来的,政府不能这么无耻。"还有人质疑:"我们的祖父母曾讲述上海的庇护故事,政府不应为了政治目的篡改历史。"
网络上更是炸了锅。
"上海犹太区难道是虚构的?"成为热门话题。网友列举霍山路、摩西会堂的现存遗址照片,以及犹太难民后裔的回忆录,直指内塔尼亚胡的言论是"选择性失忆"。
救命之恩都能否认,这人还有什么不能干的?
政治算计可以理解,但践踏恩情就是人品问题了。哈佛大学犹太研究教授德里克·潘考夫斯基直言不讳地称内塔尼亚胡的言论为"历史虚无主义"。
耶鲁大学历史系主任也分析说,政治领导人篡改历史是威权主义特征,需要国际社会警惕。
最让人寒心的是,就在内塔尼亚胡"惊人"发言的第二天,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宣布闭馆修缮。
尽管官方解释为常规维护,但任谁都能看出中国人民被伤透的那份情谊。
历史不是橡皮泥,想捏成啥样就捏成啥样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文明的高度,取决于它如何对待苦难的记忆。"
内塔尼亚胡这么干,是在拉低文明的下限。
历史虚无主义一旦开了头,今天能否认中国援助,明天就能否认别的事实。这种做法的危害性远超想象。
《大屠杀研究期刊》专门发表文章,用详实的档案资料反驳"孤立无援"论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确认,上海犹太难民救援是"世界记忆遗产"候选项目。
国际关系靠的是信任,背信弃义的代价会比想象的大。
中以关系在90年代后曾有过"蜜月期",双方在高科技、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广泛。那时经济互惠,文化互补,科技互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可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紧张,以色列面临着在两大国之间做选择的战略难题。
以色列是犹太人口最多的国家,美国是犹太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在历史恩情与血脉联系面前,以色列站在了血脉那边。
虽然无可厚非,但也着实让人伤心。
以色列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依赖美国支持是其选择美国的核心原因。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数十亿美元军事援助,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先进武器系统,包括"铁穹"导弹防御系统。
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发动战争,意图消灭以色列。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色列选择国际伙伴时,必然优先考虑地缘政治上的战略需求。
但这并不是遗忘中国恩情的借口。
历史的真实性不应成为政治操弄的牺牲品。
上海提篮桥街头的希伯来文路牌、何凤山纪念馆的签证复刻件,仍在无声地诉说真相。这些物证比任何政治演讲都有说服力。
中国从未要求回报,中国只希望你记得。可当政治需要重新定义历史时,谁来为真相作证?
外交学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内塔尼亚胡言论对中以关系造成"结构性损害",信任基础受到冲击。
国际关系专家预测,除非以色列政府澄清立场,否则中以关系将进入"历史性低潮期"。
遗忘是对善意的最大背叛。
结语
说实话,看到内塔尼亚胡这种操作,真的是既愤怒又无奈。政治可以很现实,但做人的底线不能丢。当历史成为政治工具时,受伤的不仅是真相,更是人心。
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注定要付出代价。国际关系就像做生意,信誉破产了,以后谁还敢跟你合作?内塔尼亚胡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忘恩负义的人?对于政治人物篡改历史这种行为,你觉得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