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夏,壮美而热烈。
雾霭中的额尔古纳河畔游人流连忘返,晨光里的成峰牲畜交易市场生意火爆,清风吹拂的满洲里铁路口岸传来中欧班列的轰鸣……万里北疆内蒙古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近年来,内蒙古公安机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的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弘扬蒙古马精神,持续把落实“五大任务”的扎实行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一幅边疆安宁、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正在绿色北疆徐徐展开。
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7月17日9时,驱车穿越一望无垠的草原,报道组来到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贝尔嘎查一处牧民定居点。“守边护边,责任重于泰山”,院墙上的标语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
“这三个蒙古包分别是爷爷、爸爸和我的,每一个蒙古包就是一个哨所。”顺着小院主人图门所指的方向,三座蒙古包如哨兵般并排矗立。记者登上图门亲手搭建的瞭望塔,周边情况一览无余。
图门一家三代护边。“巡逻工具从马匹到摩托车,从依靠人力到科技赋能……”图门说,“巡边护边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月16日20时,记者在新巴尔虎右旗公安局看到,民警邰那日苏正依托基础管控中心的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开展远程巡防。该系统可以实时巡查10个边境派出所的值班执勤情况,同时调度4处边境检查站,形成了“远程监管、实时调度”的立体化巡防模式,提升了边境管理智能化水平。
“通过公边警力常态化互派驻勤,打造‘公边互派+基础管控中心’警务机制,公安与边境管理部门实现了从‘信息互通’到‘业务互嵌’的重大跨越,显著提升跨警种协同作战效能。”该局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白十成说。
强边固防,边疆才稳定;基层善治,群众才富裕。
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那仁嘎查实现24年“零命案”、20年“无诉无访”。这是内蒙古公安机关不断完善社会基层治理体系的生动缩影。科左中旗公安局舍伯吐派出所副所长刘洋介绍,他们推行“民警驻村+义警住村”模式,实现源头治理,柔性化解矛盾;建设法治宣传阵地,引导群众依法行事;强化村规民约,发挥德治作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模式。
“良好的治安吸引了多个投资项目落户,村民们实实在在尝到‘平安’的甜头。”舍伯吐镇镇长王新说。
从呼伦贝尔市打造“五中心一体化”,到通辽市“李志宏工作室”攻坚积案命案,再到锡林郭勒盟科技助力“国家的孩子”寻根、边境管理部门融合应用北斗智慧巡边……内蒙古公安机关深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完善社会基层治理体系,持续强化治理能力,全力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守护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努古斯台,蒙古语意为“野鸟起飞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末,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全旗80%沙地牧场沙化,生态体系严重失衡。
7月20日,报道组走进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目之所及,林翠叶茂,130万亩荒漠重披绿装。
“曾经方圆百里仅存这一棵树。这些年各族群众决战沙海,现在‘一树独绿’变‘万树成荫’。”科左后旗公安局努古斯台派出所所长孙鹏指着一棵被围挡保护起来的名叫“团结树”的五角枫说。
“民警和我们反复去老百姓家讲政策、摆道理,让大家认识到了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如今万木丛生,豹猫、赤狐、红腹锦鸡……好多动物都回来了。”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图满眼希冀望向远方。
4月,科左后旗公安局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旦塔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双百万亩项目生态警务室,持续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加快构建完善环食药侦“攻防协同”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一路向北,距离努古斯台镇1100余公里处。警察蓝穿梭于碧波之上,守护着水域安宁。
“水里的鱼和天上的鸟,是我们重点守护的‘居民’。”呼伦贝尔市公安局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局副局长高国权远眺湖面,“我们联合海事、环保等部门,构建‘水域共治’网络,加强巡逻,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等行为,发动平安义警及沿岸村民担任‘湖岸哨兵’,形成治理合力。”
在万里北疆,“警察蓝”融入“生态绿”——巴彦淖尔围绕乌梁素海流域,打造生态执法监管中心;鄂尔多斯利用警用直升机巡查、无人机监测侦查等方式,全力守护黄河安澜;兴安盟依托生态智治平台实现全域巡查、全域管控;乌兰察布构建立体化防控网络,实现生态资源精细化管理……内蒙古公安机关坚持打击与治理并重,消除绿色发展痛点,全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朝晖洒在满洲里国门,一列中欧班列穿行而过。
7月16日,满洲里市公安局口岸签证办证大厅内,络绎不绝的外籍旅客正有序办理入境手续。
“这款设备具有打印申请表、采集人像等功能。申请人扫描护照后,不到20秒就能完成信息录入,业务办理速度大幅加快。”满洲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一级警长刘志强向报道组介绍大队自主研发的口岸签证自助受理照相打印一体机。
今年以来,满洲里口岸共保障中外旅客46万余人次顺畅通关,日均保障约30辆次国际客车顺畅通关。
近年来,二手车跨国交易迎来发展契机。去年以来,满洲里市公安局准确把握口岸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回应企业诉求,精简办事流程,在该市二手车进出口基地设立车辆管理办事窗口。
7月16日上午,报道组走进基地展厅,洁净如新的二手车一字排开。车辆管理办事窗口前人来人往。
鑫诚汇进出口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曹明月感慨:“办事窗口和公司在一个大厅,我们只需在一个窗口提交全部材料就能办结所有业务,效率大幅提升,真正满足了进出口‘快’的需求,激活了口岸发展动能。”
7月19日,报道组走进通辽市科尔沁区木里图镇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企业正奏响风电装备生产“交响曲”。
“木里图镇是工贸型卫星城镇,也是产粮大镇、经济重镇,辖区内有企业65家,人员复杂。”通辽市公安局科尔沁分局木里图派出所石榴籽警务室民警王金海边走边介绍,“民警每天都会去厂区转转。多和企业员工打交道,才能掌握社情民意。”
科尔沁分局政委张瀚介绍,分局深化“一企一警”联络机制,促进“警企融合”。警务室作为服务企业群众的前沿阵地,提高了企业周边见警率,实现了警务服务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厂区周边警灯常亮,给了我们企业满满的安全感。”内蒙古龙马重工集团董事长曲锋增深有感触。
从呼和浩特“驻企服务站”服务乳业振兴到包头“项目警官”一对一服务,从赤峰“护企服务队”纾困解忧到通辽护航企业发展二十条措施……2024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六,牛羊肉、牛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内蒙古公安机关“护企安商”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底牌。
聚焦“五大任务”,内蒙古公安机关一往无前闯新路,努力保障北疆大地绿色与发展双赢,久久为功。
■一所一办法
辖区里有个占地20万平方米的牲畜交易市场,却能实现五年“两抢一盗”零发案——
这个警务室“牛”在哪里
全国资深的“牛专家”“牛企业”都知道,内蒙古通辽地处北纬42°至北纬45°之间,是公认的世界肉牛黄金养殖带,有“中国黄牛之乡”的美誉。
在通辽进行牛交易,如果问哪个市场交易规模最大、种类最多,恐怕非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的成峰牲畜交易市场莫属。
毗邻国道111线,省道304线和通鲁高速又在舍伯吐镇区交会贯通,成峰市场坐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每逢交易日,这里的上市牲畜总量超万头,吸引养殖户、客商、牛经纪人逾万人。
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这里汇成一条经济血脉,奔涌向前。为了更好维护成峰市场的安定和交易秩序,助力通辽市牛产业发展,2018年5月,科左中旗公安局舍伯吐派出所在市场设立了成峰警务室。
警务室嵌在成峰市场入口处的一排写字楼里,面积不大,但作用不小。2017年,成峰片区的刑事案件有22起,警务室成立后,2018年刑事案件下降到7起,此后数字逐渐变成1,今年还没有刑事案件发生。2020年至今,成峰警务室辖区未发生“两抢一盗”案件。
成绩亮眼,有何诀窍?“其实没有诀窍。”在基层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舍伯吐派出所所长王宝柱说,“成峰警务室就是把工作做到了群众‘跟前儿’,出警速度快,事态没升级就被化解了。”
对这个说法,舍伯吐派出所副所长于志远深有感触。2018年11月入警以来,于志远就在成峰警务室工作。当被问及工作中什么事情占比最大时,这名一直围着成峰市场打转的民警略作思考,给出答案:巡逻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派出所主防”理念在这里得到鲜活体现。每逢成峰市场开市,民警都会睡在警务室,凌晨3点起床直奔市场,一直守到闭市。
于志远解释,牛性喜寒,所以成峰市场一般在早上交易,凌晨4点满载牛的货车就已入场,春夏秋冬,四季如此。
为了及时掌握市场内的情况,于志远和同事分区巡逻,大家用对讲机沟通情况。一头牛价值几万元,买几头就是大额款项,网上又有转账额度限制,所以群众都喜欢用现金交易,会把几万元、十几万元甚至更多的钱揣在身上。每次开市,于志远和同事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盯着群众的钱包看。”除此之外,牛栏的门有没有关好,载牛货车进出市场时有没有插队,是否有牛顶人的情况发生,方方面面民警都要关照。
有时候交易双方已经谈好了牛的价格,旁边又有第三个人开口,“这价格低了,我多出500块买。”面对明晃晃的“抢生意”,难免出现冲突。因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是于志远和同事的“重要课题”。
刚工作那会儿,于志远可不怎么懂调解,有时劝来劝去,双方却越吵越凶。“那时候搞不定,还要所里同事来支援。”于志远不好意思地说。逐渐地,他掌握了窍门。比如,吵架双方一定要分开调解,分开后要当好双方的“翻译”,沟通时要先肯定当事人再进行说理。现在,成峰市场有人发生分歧时,大家都会说:“走,去找于所。”
几年时间,于志远树立起了威望,成峰市场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随着网络的兴起,通过直播买牛的人变多了。天南地北的人往这儿奔,市场周围的旅馆已经从于志远刚来时的4家变成了17家。成峰牲畜交易市场电子商务部经理商静说,警务室民警就像市场的“管家”,守着市场发展壮大。
未来,成峰警务室民警还会继续守下去,守市场安全,守肉牛产业,守农牧民生计。
■一警办一事
珠日河牧场的“多脱努察戈达”
“看着路况还行,为啥还时常骑马下社区呢?”记者问道。
“我们是马背上的‘背包警务’巡逻队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公安局珠日河派出所辅警陈东荣笑着说,“草原深处的路,你还没有见识过吧?”
7月19日,满天阴云让苍茫的科尔沁草原显现出别样的壮美。一大早,珠日河派出所的电话铃声响起。陈东荣接到报警,牧民包金钢家的50余头牛踏过围栏,越界至牧民巴特尔家的草场吃草,引发了纠纷。接到报警后,陈东荣和民警额日敦白乙冲出派出所,开车赶赴现场。车上,陈东荣不停地打电话安抚着巴特尔的情绪。
车窗外掠过醉人的绿色,车却起伏颠簸得让人坐不住。陈东荣向记者介绍:“我们派出所辖区面积约13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5万人,牧铺约1100户,群众居住分散。草原上有的路段路况差,碰到恶劣天气,路面泥泞不堪,影响出警速度。另外,机动车下草场还有可能破坏草原。为了做好巡逻、防范、宣传、服务工作,前些年,派出所成立了马背上的‘背包警务’巡逻队,把服务群众的窗口搬到了草原、搬到了牧民家门口。”
10分钟后,警车抵达马场。额日敦白乙和陈东荣各牵出一匹马,扯住缰绳,轻轻一跃翻身上马,双腿一夹马腹,随着“驾”的一声口令,马蹄甩起,奔向牧场。30分钟后,二人见到了闷闷不乐的巴特尔,包金钢也同时到达。
“大家放牧都不容易,定期抽空检查下围栏,和家里‘孩子’都好好说说,别瞎串门。”陈东荣跳下马,温柔地将牛羊比作孩子,两句话便让巴特尔咧嘴笑了起来。
“还得你们来,才能抓紧解决问题。”包金钢边对民警表示感谢边对巴特尔说,“大哥,都是我不对,我年底打一车草给你送来啊。”巴特尔眉头舒展,两人握手言和。
“乡里乡亲,不要因为小事伤了和气,说开就好了。”陈东荣从背包里拿出调解书,二人按下手印。
“还得和你俩嘱咐个事,近期又有新型诈骗了,一定记住—让你进群你不进,让你开会你不开,千万不随意点不明链接,也不要随便‘刷脸’,不然银行卡里的钱就‘飞’了。”陈东荣借机宣传起反诈知识。牧民二人点头应着。
“大哥,我送你回家,到家我就去修围栏,不能给‘多脱努察戈达’(蒙古语:亲人警察)添麻烦。”包金钢对巴特尔说。
“这种纠纷常见吗?几句话就能调解的纠纷,必须得下牧场吗?烦吗?”记者在回派出所的路上问道。
“不烦!穿警服,就是为百姓服务嘛!老百姓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路再难走,也要把‘平安’送到老百姓身边。”陈东荣告诉记者,牧场邻里之间相距较远,如果围栏不能及时修复,牛羊越界吃草的情况就会经常发生,草场纠纷也会成为常事。“不管有事没事,我们都常去牧场转转,和老百姓的感情日益加深,同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案件发生。”陈东荣说。
近年来,随着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珠日河派出所辖区盗窃类案件屈指可数,23年无命案发生。
“背包里面的东西都是必需品。”回到派出所,陈东荣打开了背包,相机、各类宣传资料、信息采集表、矛盾纠纷排查表、调解协议书、记录本,一应俱全,还有办理完正要送出的身份证、户口簿。记者拎起背包掂量了一下,得有十几斤。
“一个背包、一匹马,我们将警务工作扎扎实实地延伸到了群众家门口。”珠日河派出所所长王浩说。据统计,2018年以来,珠日河派出所累计为农牧民提供上门服务3600余次,调解纠纷700余起。
记者还在背包里发现了药品和几根棒棒糖。陈东荣笑道:“下社区看到孩子就给块糖,顺道给出行不便的牧民捎些常用药和生活用品。警民鱼水情不就是这样‘滋养’出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