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面对中美贸易谈判时,展现出了一种极为复杂且难以捉摸的态度,仿佛其川剧变脸般,随时变化不定。7月,围绕关税问题的第三轮谈判在瑞典展开,这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然而,尽管谈判内容充满了紧张氛围,场外的故事却更为引人注目。
在谈判的现场,气氛冷峻得让人难以想象。中美两国的谈判代表在五小时的交流后,勉强达成了一个折中的共识——24%的关税暂停执行,但没有进一步的实质进展。这一结果,不仅未能打破双方的僵局,反而暴露出两国之间深深的分歧与不信任。
不过,比起谈判桌上的冷静,场外的动态则让人眼花缭乱。美财长贝森特领导美方团队,事后在媒体采访中上演了令人咋舌的“变脸”戏码。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月31日报道,贝森特在CNBA的采访中大谈中国的“强硬态度”,并且批评中国购买俄罗斯原油,甚至威胁要对中国征收100%的二级关税。这一番强硬言辞,无疑让人以为他坚定地站在美国利益一方,愿意采取更为激进的政策来施压中国。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仅仅一天之后,贝森特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言论,称中美之间已经达成了一项“互惠的协议”,这让许多人瞠目结舌。更为戏剧性的是,他还用“伟大国家”来形容中国与美国,似乎在暗示两国关系将进入一种新的阶段。这种言辞与之前的强硬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一场川剧的变脸,让人难以理解。虽然贝森特很快删除了这条推文,但为时已晚,截图和讨论已经在网络上蔓延开来。
美方这一态度的转变,与美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压力密切相关。首先,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今年上半年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这使得政府必须更加谨慎地处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而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直接影响到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尤其是在美国和中国的互依性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且在消费市场上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方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都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经济损失。
美国更是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卡脖子”问题。中国掌握着稀土资源等关键技术,美国如果脱钩,势必会受到巨大压力。因此,美方希望通过暂时的关税休战,来确保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和稳定经济,避免进一步的损失。这种策略也解释了贝森特为何在短时间内就表现出如此大幅度的态度变化。
此外,国内的经济困境也是促使美国政策摇摆不定的重要原因。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全球关税战,虽然暂时未引发大规模的通胀反弹,但相关压力已经开始显现。以英伟达为例,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芯片在美国仓库积压,未能及时出口,这不仅影响了美国企业的生产计划,还使得中国企业纷纷转向其他国家供应商。尽管美国政府已经宣布解除对H20芯片的出口限制,但相关的许可证却迟迟未发放,导致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
肖恩·斯坦,美国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指出,由于美国商务部管理混乱,许多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半导体设备未能按时交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而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这种管理失误得不到及时纠正,美国企业将面临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尽管特朗普政府承诺解禁,但由于行政上的推诿和内部矛盾,相关政策迟迟未能落实,企业只能无奈等待。
这一系列问题,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在对华政策上高度不确定和摇摆不定。一方面,它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威胁到美国的全球竞争地位,因此需要采取强硬立场;另一方面,面对自身经济困境,又不得不考虑如何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来稳定全球供应链,确保美国经济不至于因过度对抗而遭遇更大的损失。
贝森特的一番言辞和随之而来的大变脸,正是这一政策摇摆不定的缩影。美国政府在短期内对华政策的转变,可能预示着特朗普政府将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缓和与中国的关系,而非一味地坚持对抗。
总的来说,尽管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似乎陷入了混乱和矛盾,但从贝森特的言论变化中可以看出,短期内美国可能会倾向于与中国缓解关系,以便应对国内日益严峻的经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