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孙庭阳
李慧颖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出海有何必要性?
李慧颖:首先,可以有效防范海外市场法律风险。基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征,产品进入目标国家市场前,需要同步完成当地的知识产权确权工作,以此规避法律合规风险。知识产权布局具有前瞻性要求,行业内领先企业通常会在产品上市之前的2~3年,就开始启动覆盖目标市场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形成对市场准入的法律保障与竞争壁垒。
第二,可以帮助企业构筑技术壁垒,抢占技术制高点。“知识产权出海”既能有效遏制竞争对手的简单仿制行为,更能在全球技术标准制定中掌握话语权,形成可持续的技术竞争优势。
第三,有助于企业维护品牌价值。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有效防范商标恶意抢注行为,抵御不正当竞争对品牌商誉的侵蚀,从而实现品牌价值的长效维护与增值。
《中国经济周刊》:近些年,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出海有哪些特点?
李慧颖:第一,从数量上来看,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出海呈现总量增长态势,但质量仍有提升空间。企业专利持有量增加,推动知识产权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转型。
第二,海外知识产权诉讼呈现高频化态势。
第三,国际合作持续深化。截至目前,我国已与5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知识产权合作协议,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知识产权合作关系,专利审查高速路(PPH)覆盖84个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
《中国经济周刊》:企业知识产业产权出海可分几个步骤?
李慧颖:企业知识产权出海可以分4个步骤。
第一,提前做好知识产权前瞻布局。企业应构建“专利+技术秘密”的协同保护体系。企业需建立严密的技术秘密保护机制,通过周全的保密措施守护优势技术的非公开核心要素,与专利保护形成互补屏障。
第二,以合规为前提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产品进入海外市场时,需同步满足中国境内合规要求与目标销售国的属地合规标准,企业要对目标区域的法律政策进行系统性研判。
第三,构建防御与进攻并重的知识产权策略。针对海外市场的专利侵权行为,可通过协商许可费支付或提起侵权诉讼等方式,积极主张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形成“防御止损—进攻增值”的动态平衡。
第四,强化知识产权内部管控体系建设。企业需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技术秘密管控为例,应避免人员流动引发的核心信息泄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