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

   日期:2025-07-28     作者:576ii       评论:0    移动:http://article.zybear.com/news/2167.html
核心提示: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文明互鉴聚金陵,译路同行话未来。7月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文明互鉴聚金陵,译路同行话未来。7月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开幕。来自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与39位中国作家齐聚一堂,一起探讨中国文学的新发展,共同见证中外文学交流的新成果。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

图片

张宏森在致辞中表示,自2010年至今,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已举办6次,历经15年历程,它既是汇聚全球顶尖汉学家和翻译家,聚焦中国文学和翻译学等领域前沿问题的国际学术盛会,也是以文学为名的中外朋友聚会。15年来,关注热爱中国文学的队伍不断壮大,见证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深入对话及蓬勃发展。张宏森指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互学互鉴历史悠久。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歌德受《好逑传》等中国小说启发提出“世界文学”概念,寒山诗影响美国现代诗歌发展,而五四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学的强劲爆发,也与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优秀成果的学习借鉴直接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学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国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出版,网络文学新作能即时译介至国外与全球读者交流,国外作家作品进入中国的种类和规模也在扩大。声音同步、探索同频的背后,是情感的共振与思想的共鸣。中国文学愿继续秉持兼容并包、开放互鉴的精神,与各国文学工作者共建人类共有精神家园。

图片

周红波在致辞中表示,南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流动的文学史诗。文学是南京的城市基因,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无数文人在这片土地上镌刻下不灭的精神印记,南京的千年文脉在文学的传扬里绵延不绝。文学是南京的生活方式,更是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今天,南京150座博物馆与796家实体书店等文化空间星罗棋布,600多家民间读书会推动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一系列文化活动让经典融入日常,这种文化浸润,既培育出“当代南京作家群”、网络文学新势力等创作中坚,也催生文学IP开发、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绘就了文学与城市共生、城市与文化共荣的鲜活图景。文学是南京的世界语言,更是文明对话的永恒纽带,我们诚邀各位来宾漫步秦淮河、登临明城墙,在六朝古都的开放包容中,感受不同文化相遇的精彩。我们愿以千年文脉做根基,用开放胸怀连世界,持续推进“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等项目,不断优化创作环境,努力把这座城市建成汉学家们的“灵感摇篮”、中国文学的“传播枢纽”。期待与各位携手,让世界通过文学认识南京,通过南京理解中国,共同谱写和合共生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图片

徐缨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近年来,江苏充分发挥文化大省优势,围绕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持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构建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双行道”。文学翻译是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桥梁,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使文学经典在不同文明土壤里生根开花,中国作协发起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正是为了博采众家之长,跨越地域、语言和文化的藩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深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彼此理解和珍贵情谊。今天,我们以“‘译’起向未来”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既是对往届成果的赓续传承,更彰显了在文明互鉴新起点上,促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热忱愿望。衷心希望这次探访苏人苏事、苏美苏韵的文化之旅,为大家带来新的创作灵感,碰撞出更大的思想火花,让更多优秀作品成为读懂中国、了解江苏的“文化密码”,促进中国和世界了解更多、联系更紧、友谊更深、合作更广。

图片

汉学家代表白罗米(罗马尼亚)在致辞中谈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桥梁,是将不同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纽带。中国当代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变革与人民生活,深刻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风貌,翻译它们,不仅是对文字的传递,更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诠释。展望未来,翻译的任务将越来越艰巨,但也充满机遇,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为翻译工作带来新的工具和方法,“同时我们依然相信,翻译的核心在于人类对文化、历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这正是机器翻译无法替代的。我们将继续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力量,推动更多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我期待与在座各位翻译家、学者共同探讨翻译的未来,让我们的工作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理解与和谐”。

图片

为表彰汉学家们在翻译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表达中国作协对汉学家们的尊重和感谢,活动现场,张宏森向首次参加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15位汉学家颁发“中国文学之友”证书。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