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ent="t"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本被书名耽误的冷门好书
来源 | 中信出版
我们确实是美国哲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所说的“讲故事的动物”。近年来,神经科学家开始研究为什么人类如此倾向于讲故事。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基于对大脑两个半球的多年研究,提出了一个理论:我们的左脑半球试图通过故事让感觉、经验,以及意识和潜意识的想法产生意义,关于因果联系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是谁,以及如何应对日常生活和各种意外。另一些研究者发现,我们倾向于认同故事中的主人公,对故事做出反应的大脑区域也参与处理现实生活事件。好故事让我们感觉良好——大脑会释放一种催产素,它可能会让我们对好故事有点上瘾。这种现象的进化优势似乎包括某种社会纽带或黏合剂——我们喜欢相互倾诉同样的故事,这样有利于我们作为一个群体存续下去。
然而,故事并不总是被认为是有益的。古希腊最知名的两位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就对此展开过辩论。

柏拉图认为,艺术,尤其是戏剧,对人是有害的,因为它激发了强烈的情感;人们在观看暴力题材的戏剧时会受到刺激,自己也会实施暴力。对柏拉图来说,理想的生活应该在充分的平衡与和谐中度过,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生活可能就不再完美。理性有助于人们保持平衡,如果人们已被情感掌控,理性可能就会消逝,失衡就会发生。由于艺术有助于激发情感,因此艺术是危险的。
有一些关于“故事”的故事也许能佐证柏拉图的批判。1774年,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德国出版,书中主人公维特因单相思而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影响:许多青年读者视维特的选择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至于整个欧洲出现了一股自杀风潮。
亚里士多德则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尤其是戏剧,是有益于人的,因为它允许人们把情感共鸣式地表达出来。一部好的戏剧可以净化观众不安的情绪,让他们回到更平静的状态:沉浸于强烈的情感、观看舞台上的暴力会有一种宣泄的效果。亚里士多德认为,对悲剧中受害者的怜悯和恐惧使我们明白,悲剧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包括我们自己,从而让我们得到净化。
但事实上,柏拉图也许是最擅长讲故事的人。当我们翻开《理想国》,会发现里面有着惊人的故事频度,比如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格劳孔讲述的“洞穴之喻”:人们生活在洞穴之中,将影子的幻象当成了真正的事物。有人走出洞穴看到太阳底下的真相,折返回洞穴试图告知众人,却根本没有人相信。
在柏拉图眼里,大多数人都是洞穴里的囚徒,“哲人王”如果直接向他们告知真理,只会遭遇和苏格拉底一样的悲剧。因而必须使用“辩证法”,以故事和譬喻诱导听众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最终使之意识到自己认知上的局限。
这种有意识地将伦理准则寓于隐喻性故事中的做法,成为后世伦理学演进过程中一个最突出的特征。
作为一本入门书,《故事中的伦理学》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故事材料。
首先,是经典文本的摘录,比如上面提到的《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关于“洞穴之喻”的对话。读者无须另行寻找材料,就能进入哲学视域的讨论。
有一些经典文本也许并不算是故事,但其讨论的伦理话题对我们把握故事背后的哲理颇有帮助,因而也被收录于书中。比如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可伦理学》的选段:
所以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这种适度是由逻各斯规定的,就是说,是像一个明智的人会做的那样地确定的。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在感情与实践中,恶要么达不到正确,要么超过正确。德性则找到并且选取那个正确。所以虽然从其本质或概念来说德性是适度,从最高善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极端。
从这些经典文本中,我们能清楚看到不同哲学家对道德原则的定义及其论证。这些观念在书中相互碰撞、交锋,我们能清楚看到它们的异同。
其次,是一些著名的文艺影视作品中的故事,这些作品往往发人深思、回味无穷。比如,在讨论“选择谎言但快乐的生活还是真实但艰苦的生活”时,书中引用了《楚门的世界》的故事:
楚门·伯班克是一个年轻的保险销售员,和他的护士妻子生活在不大而快乐的海景镇社区,那里的每个人都相互了解,至少他们都知道楚门。这是一个友好的小镇,楚门从未去过其他地方。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在帆船上游玩时溺水而亡:受到暴风雨的惊吓,父亲从船上掉了下去,消失在海浪中。这个惨痛的经历给了楚门对深水的恐惧,所以一想到要乘渡轮或开车过桥,他就会焦虑不安。然而,他有旅游的梦想:他想去斐济。他小时候想成为探险家,但老师马上就告诉他,所有的地方都已经被发现了,为什么他还想去呢?他儿时最好的朋友尽力打消楚门对异国他乡的向往,而楚门的妻子则指出,他们负担不起飞行的费用,他们必须偿还房贷,等等。事实上,看起来每个人都极力让楚门留在海景镇。
……几年过去了,楚门开始感觉到的确有什么事情有问题。他的妻子带着不自然的热情不断向他介绍新的家用产品,仿佛在做广告。在他开车上班的路上,收音机坏了,他听到一个声音正在描述他要走的路线。他一时冲动走进一栋大楼,试图进入电梯,却发现电梯其实只是一道门——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正在真人秀的后台区域吃午饭。但最重要的是,他在街上偶然遇到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觉得这人很眼熟。他转过身,又看了一眼:原来那人是他的爸爸——死而复生!但就在此时,一个陌生人突然出现,将老人带上了公共汽车。
……正前方出现了一段楼梯,通向一扇门。楚门下了船,沿着世界的边缘走到楼梯上,然后爬到门口。现在,克里斯托弗绝望地通过扬声器对他说话,空洞而慈爱的声音从上面传来。他告诉楚门,楚门从小到大,他都在看着,像父母一样记得他的种种经历,他十分了解他以及他的恐惧。在海景镇,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他身上,而现实世界是一个危险的地方。这扇门通向黑暗、神秘的真实世界。楚门会穿过门离开吗?还是会依从自己的习惯并返回?

电影《楚门的世界》剧照
读者将随本书一道回顾这些故事,有的故事也许耳熟能详,有的故事则相对冷门。本书为我们展示了故事陈述的一切可能性:矛盾是如何发生的?选择是如何进行的?收益和损失又是如何被评估的?在浏览了这些文本之后,我们在遭遇新的故事时将拥有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视角。
最后,书中还援引了不少真实案例。在讨论“勇敢”这项品德时,作者记录了一些各不相同的“勇敢者”的故事:
来自战场的几个故事向我们勾勒了何为勇气,在 2003 年的伊拉克,陆军一级上士保罗·R. 史密斯用机枪阻挡了一次袭击直至受伤牺牲。他的防御可能挽救了100 多名士兵的生命,他身故之后获得了荣誉勋章。海军下士杰森·L. 邓纳姆也于身故之后获得荣誉勋章;2004 年,他用自己的身体压住即将爆炸的手雷,保护了同伴。
勇敢涉及的往往不只是战场上的英勇行动。帕特·蒂尔曼是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亚利桑那红雀队的安全卫,他在 2001 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放弃名声与财富登记入伍,因为他想实现改变,为国家而战。这一举动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个闪耀着英勇之光的榜样:放弃优渥精彩的人生,只为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此类勇敢的人不仅包括著名战役或政治斗争中的英雄,也包括为他们的信念全力以赴的普通人,他们甚至愿意失去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安杰拉·道森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决定与孩子一起留在街区并与毒贩进行斗争——这个决定搭上了她和孩子的生命;毒贩放火烧了她的房子,而她和孩子被困在了里面。
这些不同层面上的“勇敢”,为我们勾勒出伦理观念中的不同面相:身体勇敢与道德勇敢。从这些故事切入,本书展开了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的讨论:自杀是勇敢还是懦弱?为了让他人活下去而自杀或放任自己死去,在道德上是值得鼓励的吗?
这些问题并非一望而知。事实上,在每个故事的结尾,本书作者都会提出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比如在讲完《楚门的世界》之后,作者将其与柏拉图“洞穴之喻”联系了起来:
柏拉图的洞穴的神话和《楚门的世界》之间有什么异同?在柏拉图的神话中,完美的世界在洞穴之外。影片中完美的世界在哪里呢?你可能还想探究,被欺骗的是一个人还是整个人类。这仅仅是楚门的故事,还是我们都是“楚门”,被困在摄影棚,就像在柏拉图的洞穴中一样?
这绝非能够简单回答的问题。完美一定等同于真实吗?或者说,真实性在完美的量表中所占权重有几何?如果我们都是“楚门”,那么欺骗者又会是谁?我们应当为充当了他人生活中的“演员”而抱有道德上的亏欠吗?
相信你在读完这本书后,会得出更深入的答案。
所有这些故事,是我们理解伦理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的窗口。
本书将这些理论按照其论域分为两大板块:行为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前者讨论的是“我该怎么做”,后者则围绕“我该成为怎样的人”而展开。
这两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一遍遍思索的问题。
在正式讨论之前,本书首先为我们呈现了看待“伦理”的四种不同方式:道德虚无主义、伦理相对主义、弱普遍主义和强普遍主义。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除非处在同一种态度之下,否则很难展开有效的对话。当前互联网上时常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争端,一定程度上其原因正在于此。
道德虚无主义是说,观点不存在道德上的对错,整个道德问题只是一场文化游戏,你我的观点最终都不重要,因为不存在终极性的对与错。
伦理相对主义是说,并不存在普遍的道德价值——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套适用于自己文化的规则,就该文化来说,它是有效的,而且我们无权干涉,正如这些规则无权干涉我们的规则一样。
弱普遍主义是说,尽管有着种种差异,不同文化的人依然可以就特定的基本道德价值达成一致。而强普遍主义则是说,存在一套普遍的道德准则,甚至只承认一套道德准则的合法性。
本书并未宣称某一种元伦理学视角是“正当的”,这一开放立场是我们能够有效思考的前提。

有关行为伦理的讨论,本书主要集中于“利己与利他”“功利与义务”这两对关系。这使我们回想起那个著名的电车难题:通过干预让死五个人变成死一个人,是正当的吗?这一问题之下两种基本的立场分属功利主义与义务论。
有关美德伦理的讨论,本书主要集中于对德性定义及其应用上。书中从柏拉图时代谈起,延及当代视角,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全景式美德谱系。
在讨论过程中,本书贴心地插入了许多“知识窗”,帮助那些对伦理学了解不深的读者补充背景知识。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哲学家的生平与核心观点,某一分支议题的主要背景,一些补充性的案例和争论等等。
纵览这本《故事中的伦理学》,在保证专业性和严谨性的同时,语言风格颇为轻松易懂,对新手读者也十分友好。
思辨能力是一种需要锻炼、也可以锻炼的能力。在短视频和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伦理的思辨力,帮助我们走出迷茫,做出内心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