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由出海全球化新型智库EqualOcean主办,中餐全球开店联办,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清真美食文化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新锐行业出海沙龙”— 餐饮出海沙龙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辛一铜锣烧、快乐小羊、Hitpoint、捞王等餐饮品牌创始人、代表、行业专家进行了精彩分享,共同探讨餐饮出海的全球化发展之路。
中餐全球开店主理人王慧系统分析了中餐品牌全球化的核心动因,深入解读了美国市场的关键特征——包括消费习惯、选址逻辑和法规差异等核心要素。她强调,“不能把中国擅长的产品思维、成本定价直接在海外照搬“。比如在美国,要解决高成本投入下的慢回报问题;在东南亚,要应对低效施工和高隐形成本。同时,王慧指出,优质加盟商的价值在海外被严重低估,他们是品牌本土化落地的关键伙伴。
以下为王慧女士分享全文,由EqualOcean 编辑整理。
01
为什么是中餐出海?动力何在?
大家好,我是王慧。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刚才主持人提到“需求洞察、精准定位、餐饮出海策略”这三个关键词,说实话,每一个词的分量都很重,很难在一个分享里完全讲透。能讲透的人,那可能真是在“吹牛”了。
聚焦中餐出海这件事,其实是我跑了很多地方之后发现的强烈需求。出海本身不新鲜,但真正实现本土化落地,餐饮是个非常能体现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的品类。所以,在2024年5月,我带领团队,从原本做餐饮媒体的身份,细分出一个专注赛道——“中餐全球开店”,专门研究中餐品牌如何走向世界。我个人有10年媒体经验和10年消费领域投资背景,一直深耕餐饮赛道,希望能分享一些观察和洞见。
我们创立第一天就定下了使命:“讲好中餐品牌故事,助力中华饮食文化扬帆出海”。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我们深刻认识到中餐出海与中华文化传播紧密相连。大家未来会越来越关注,我们的品牌如何出海,我们的饮食文化如何出海,这意义完全不同。
中餐出海的原因非常多,我希望通过这张图给大家换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高净值人群流出国之一,而流入地集中在阿联酋、美国、新加坡等地。这背后的驱动力,包括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税收优化、多元化投资渠道,甚至是对食品安全等问题的考量。这股“热浪”的去向,深刻影响着中餐出海的路径。
Source: New World Wealth, accessed via Henley & Pariners
具体来看,中餐出海呈现出几种主要形态:
● 品牌化出海: 像快乐小羊、小龙坎这样,在国内已建立强大品牌认知,出海时沿用原名,强调统一化管理运营,呈现品类特色。这需要一套严格的体系支撑。
● 资本化出海: 涉及海外投资、并购餐饮或食品供应链企业。还有一种特殊形态是“海外原生品牌”——它直接诞生在海外,名字一看就是中国品牌,但在国内并无门店,这是资本和品牌策略结合的产物。
● 体验式出海: 这是“人”的出海。很多朋友为了孩子教育、移民等原因去海外开店,我把这归为“体验式”。名称不重要,底层动因是关键。我刚刚在6月6号结束为期20天的美国考察,从美东到美西,亲身体验了这种热潮。
02
全球三大市场深度对比: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
为了理解不同市场的玩法,我用中国作为参照,对比了美国和东南亚(以我6月美国考察和过往经验为基础)。这能帮助我们看清差异:
● 市场基础: 中国是统一大市场下的多民族融合。美国则堪称“大熔炉”,官方统计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移民人口(约 4600万)和574个原住民部落。走在纽约街头,视野范围内可能就有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人。这意味着你的餐,目标极其多元。东南亚则拥有显著的人口红利,市场潜力巨大。
● 消费特征: 中国目前是供大于求,消费提振面临挑战。美国消费者口味非常稳定,一旦被接受,可能带来十年、二十年的稳定收益,但想改变他们、打入市场极其困难。东南亚消费者则“消费欲”旺盛,虽然钱可能不多,但消费热情高涨,愿意尝试新事物。
● 选址逻辑: 中国选择多元,社区、商场、街边、交通枢纽(如火车站)都可。美国则高度依赖“Plaza”这类社区型商业中心,机场、火车站等场所餐饮选择有限。东南亚正处于商场崛起的红利期,核心城市的优质商场是主要选址目标。
● 营销方式: 中国已是线上为王,不做点评、不做流量平台,生意可能就没了。美国依然非常传统,主要靠邮件、发传单,我在街头看到很多店还在这样做。东南亚则是线下为王,下班后人潮涌动,商场晚上11点依然热闹,小孩还在玩耍,线下消费活力惊人。
● 投资回报: 中国特点是“快”——建店快,恨不得30天建好一家店,供应链稳定,营销打法相对统一,上海策略打到山东也适用。当然,关店也快。美国截然相反——投入巨大、动辄上千万、筹建慢。可能要花一两年去装修一家店,回报周期长。当然关店也绝非易事,涉及复杂的法律和租约。东南亚看似投入小,但作为新兴市场,开首店的“隐形成本”极高,一个好的品牌首店成本往往是国内的3到5倍。筹建慢(当地人效率观念不同)、用工成本也不像想象中那么低(需要多班倒),关店同样麻烦,涉及公司注销和可能的不合规风险。
● 法规用工: 中国相对灵活,员工努力、管理成本尚可。美国法规极其严格,用工、小费文化、多元文化管理都是挑战。东南亚则处于一种“不合规”状态,法规本身也有缺失,需要特别注意。
● 供应链与品类策略: 中国供应链高效,擅长通过聚焦“大单品”(比如水饺、拉面)来提升毛利率。在美国,如果你只卖单一品类(比如只卖水饺),可能很难满足多元需求,需要增加菜品组合来提升需求。例如,喜家德在苏州全球总部就增加了炒饭、馄饨、凉菜等。在东南亚,因为客单价较低,需要通过提供多样化产品(如炸鸡店同时卖面包、咖啡、饮料、烘焙、米饭)来提升整体客单价,让顾客停留更久、消费更多。

来源:整理自演讲内容
03
中餐出海的策略思考:长期主义与精准落地
基于这些观察,我对中餐出海有几点策略性的思考:
1、走出去,亲眼去看,一把手必须亲力亲为: 最担心的是没去看过就谈出海。考察不能走马观花,要看不同地方。如果觉得美国太大,迪拜就是一个绝佳的“微缩实验室”。在那里,中国人集中在“龙城”,西方人有自己的区域,本土“头顶一块布”的人群又有自己的天地,游客又散落各处。你在龙城成功,不代表能在其他区域复制。所以,决策者必须走出去,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分层和真实面貌。
2、本土化绝非简单复制,需重构底层逻辑: 不能把中国擅长的产品思维、成本定价直接搬过去。在美国,要解决高成本投入下的慢回报问题;在东南亚,要应对低效施工和高隐形成本。文化融合是核心难题。 这不是创始人一两天能解决的,建议积极寻求与当地文化专家(如杨鸥总这样的资源)合作。
3、明确长期赚钱的路径: 出海不是短期捞金。在行动前想清楚:你最终是通过创业(品牌扩张)、并购(整合资源),还是投资(资本运作)来盈利?这个顶层设计决定了后续策略。同时要警惕“内卷出海”——东南亚中餐竞争已很激烈,需要寻找新市场(比如美国的高端品类机会)或新模式。
4、借力生态,特别是核心加盟商: 优质加盟商的价值在海外被严重低估。他们是品牌本土化落地的关键伙伴。但要注意,不是纯招商模式,而是寻找真正能共同成长的“核心合作伙伴”。单打独斗或完全依赖加盟商都不可行。同时,要链接专业的服务生态。我注意到现场就有很多优秀的服务商伙伴。
作为专注于此的媒体平台,我们首先致力于建立行业认知,通过视频号等渠道传递前沿信息。其次,帮助品牌定战略,避免盲目试错。最重要的,是链接关键资源。我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是链接那些能真正帮助品牌落地的核心加盟商(在国内我不做这个,但在海外这极其重要),以及像今天在场的各位优秀服务商伙伴。我们会坚持创办时的初心:“讲好中餐品牌故事,助力中华饮食文化扬帆出海”。
这条路需要放弃短期红利思维,拥抱长期主义。谢谢大家!
04
「中餐全球开店」X「EqualOcean」第二期美国餐饮市场考察之旅报名开启
继5月首期美东考察成功举办后,应众多餐饮企业需求,「中餐全球开店」精心推出第二期美国市场考察!本次将聚焦美国东西海岸核心城市——纽约与洛杉矶,开启为期七天六夜的深度之旅。实地考察两大市场潜力,精准对接当地各种资源和加盟商,为中餐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思路。EqualOcean作为联合组办方诚邀各位参与。

咨询/报名美国餐饮商务考察
「关于EqualOcean」
EqualOcean是一家专注于服务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帮助海外公司或机构把握中国发展机遇的新型智库与核心资源链接者。以"连接中国与世 界为使命",我们的核心优势是拥有业内最强的团队、连接官方和民间、打通科技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全球资源网络。成立于2018年11月,旗下目前有新出海研究院、新出海学院、出海全球化百人会、媒体活动、黄渊普频道等产品,提供中英文深度报道和分析、全球化战略咨询、海外市场研究、出海标杆研学营、海外游学营、出海大会、出海闭门会等服务。
欢迎关注
EqualOcean中文站:
https://cn.equalocean.com/
EqualOcean英文站:
https://equaloce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