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好消息,民政部网站公布了一个消息,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9万对,去年同期结婚登记数为343万对,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353.9万对,终于是止住颓势了,但是也别高兴太早,因为还有一组数据,却不容乐观,上半年全国离婚登记数为133.1万对,同比去年上半年127.4万对,增加了5.7万对。
离婚比达到57.5%,这个数字很多人可能会比较的陌生,直白一点讲,每两对新人领证,就有一对夫妻分道扬镳。冰冷的数字背后,折射出中国婚姻生态的复杂光谱:政策松绑带来短暂暖意,深层矛盾却仍在发酵。这不得不让人正视起来。
为啥今年上半年的结婚登记数会增加10.9万对?
笔者认为,和今年颁布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在今年的5月10日的时候,新规落地,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仅凭身份证即可异地领证的政策,彻底击中了1.76亿流动人口的痛点。
像青岛、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新人非本地户籍领取结婚证的数量有大幅度的提升,像北京西城区,80%登记新人非本地户籍。
其次,还有就是地方政府的一个支持,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对结婚进行补贴奖励,比如山西吕梁就会对初婚女性发放1500元现金奖励,广州白云区的某个村,更是高达4万元的新婚红包,这也吸引了不少想要结婚的年轻人。
最后,这个也是适龄人群的“积压需求”开始释放,95后登记比例首次突破三分之一(35.7%),成为主力军。这部分出生于1995-1999年的群体正值婚恋黄金期,疫情期间推迟的婚恋计划在政策利好下集中兑现。
离婚对数增加了5.7万对意味着什么?
与结婚回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离婚登记量同步增长至133.1万对的现状。离结比高达57.5%的数据背后,暴露出婚姻脆弱化的深层危机。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看到结婚的人数增加了,但是也要明白离婚的人数增加的更快,那么这样一来,这个同比增加的数量,就变得意义不大了,另外,还有一个点,大家也要知道,此次增加,我认为更多的是虚假的繁荣,它其实是透支了以后的数据。
因为很多都是非本地户口办理,还有就是政策的奖励,以及当时疫情导致的结婚延迟,所以这个数据,总的来讲,其实还是下降的。
那么离婚人数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婚姻中的矛盾还是没有解决,而其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压力,调查显示,超过60%的离婚夫妻将“经济压力”列为主因。房贷、育儿成本,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还有一组数据更让人扎心,2025年婚后三年内离婚比例飙升至35%,比十年前增长15个百分点。90后、95后成为离婚主力军,短暂浪漫后直面房贷、育儿等现实压力时,婚姻往往不堪一击。
当然这离婚背后,还有女性自主意识的一个觉醒,尤其高学历女性更倾向结束不幸福的婚姻。与此同时,00后群体中已有163.5万人踏入婚姻,却在观念碰撞中加剧代际冲突。
婚姻稳定性需双方共同经营。当“三年之痛”成为普遍现象,凸显现代婚姻更需要情感管理和现实规划,经济独立与情感质量比形式更重要。当一纸婚书从“人生必修课”变为“自由选修课”,或许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是否踏入围城,而在于能否在或进或退间,始终保有选择尊严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