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一则促销广告在香港中产朋友圈刷屏:
“大湾区双居生活,40 万港元安个家”。长江实业一次性抛出惠州、东莞等地的 400 套房源,其中惠州泷珀花园单价跌破 9000 元,东莞别墅价格较峰值腰斩 60%。
同一时间,香港深水湾道 79 号,那座见证李嘉诚家族六十载风雨的四层防弹别墅,正以七六折的 “婚房特惠价” 静待新主。
而在纽约的谈判桌上,一场关乎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 228 亿美元交易,正引发中美欧三地的无声博弈。
长实集团财报揭开冰冷现实:内地与香港资产占比已萎缩至 5% 与 7%,十年套现超 2500 亿港元的资本洪流,正涌向泰国物流网、越南智慧港、欧洲氢能园 —— 那里没有房产税试点,也没有 “好房子” 的国家战略。
虽然长子李泽钜火速辟谣,但家族加速撤离的疑云已然笼罩香江。
短短一个月内,从港口到房产,这个万亿商业帝国正在上演一场静默的大撤退。
1、
98 岁的李嘉诚,正进行商业生涯中最彻底的切割。
2025 年盛夏,长江实业 “大湾区双居生活” 计划抛出 400 套房源,最低总价锚定在 40 万港元(约人民币 36 万元)。
这些沉睡在惠州、东莞、中山的土地,大多是上世纪遗留下来的资产。1999 年,东莞海逸豪庭地块以不足千元每平米的成本收入囊中,即便现在腰斩至 1.8 万元抛售,26 年增值仍超 180 倍。
50 亿港元婚房挂牌出售的房产广告,与 228 亿美元全球港口交易搁浅的财经快讯在此重叠。这座曾见证 “李超人” 崛起的风水宝地,如今贴着 “七六折急售” 的标签,像一则苍凉的时代注脚。
地产清仓只是序曲。真正的风暴眼在港口交易 —— 当长和集团宣布将巴拿马运河港口售予美资背景的贝莱德时,北京监管机构立即亮起红灯。巴拿马运河承担着中国 21% 的远洋贸易量,2024 年通行中国商船达 1.2 万艘次。
“未获所有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前,绝不推进任何交易。”7 月 28 日,长和公告中的 180 度转变,宣告了这位商业巨子罕见地向现实妥协。
而在长实集团 2025 年 3 月发布的财报中,一组数据揭示了李家资本版图的巨变:中国内地业务收入占比萎缩至 5%,香港仅占 7%,而欧洲市场贡献了 50% 的营收。
与 2013 年内地土地储备超千万平方米的巅峰时期相比,如今李嘉诚家族在内地的资产估值约 3000 亿港元,仅占其全球总资产 1.2 万亿港元的四分之一。
这场撤退并非突发。自 2013 年起,李嘉诚家族便开启 “蚂蚁搬家” 模式:上海世纪汇广场(200 亿)、大连西岗地块(40 亿)、成都南城都汇(71 亿)…… 十二年间累计套现超 2500 亿港元。
2025 年的抛售潮不过是最终章。那些打折倾销的房产背后,藏着一场跨越二十六年的资本炼金术 —— 更精妙的是税务操作:通过土地增值税清算前抛售,将潜在高达 60% 的税负转嫁给接盘方。北京姚家园地块 2001 年 7 亿元购入,2025 年七折抛售仍实现 40 倍收益。当惠州小户型总价仅为香港同面积房产首付的三分之一时,这场持续二十六年的囤地游戏迎来完美终局。
“他总在潮水转向前登岸。” 一位香港投行老手望着惠州售楼处排队的香港中产感叹。跨境巴士免费接送、人民币结算的便利背后,是对香港购买力的精准收割 —— 当惠州本地开发商被迫跟风降价至 8000 元 /㎡时,政府不得不出台 “限跌令”。
2、
长和系 2024 年净利润同比下滑 27% 的财报里,李泽钜的展望声明透露出寒意:“经营环境预期波动不稳且难以预测…… 将限制资本开支及新投资。”
这份谨慎声明背后,是三重风险的叠加压迫。
政策环境已然剧变。内地房地产 “三道红线” 锁死融资渠道,新房限价政策挤压利润空间。那些曾让李嘉诚赚得盆满钵满的 “龟速开发” 模式 —— 如东莞海逸豪庭拖了 28 年未完工的项目 —— 在当下市场成为负资产。
地缘政治风险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2025 年 3 月,当长和宣布以 228 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 43 个港口时,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引发外交地震。巴拿马总检察长宣布特许权 “违宪”,特朗普政府施压审计,中国外交部罕见点名交易需经批准。
资本最敏锐的嗅觉在于发现新风口。抛售回笼的资金正流向三个赛道:东南亚基建(联手越南万盛发开发胡志明市)、欧洲能源转型(35 亿英镑收购英国风电场)、数字科技(维港投资加注区块链与 AI)。这些领域或提供 6% 以上的稳定回报(远超香港地产 3-4% 的收益),或占据未来增长制高点。
而这场大撤退的幕后操盘手,是位于长江中心顶层的家族办公室。这个由李泽钜亲自坐镇、整合法律税务投资精英的 “财富中枢”,正将资本腾挪转化为跨代传承的艺术。
2011 年埋下的伏笔此刻显现价值。当港口资产被拆分为 “国际板块”(卖给贝莱德财团)和 “红色资产”(通过和记港口信托持有香港、深圳及华南港口),风险隔离的架构浮出水面。买家组合的精心设计更显老辣:美资贝莱德(45%)、中资中远海控(30%)、航运巨头地中海航运(25%),形成相互制衡的铁三角。
资本的新航向同样精心规划。抛售回笼的 228 亿美元被分解为:东南亚基建承担 “区域深耕”,欧洲能源提供 “稳定现金流”,数字科技押注 “爆发增长”。
这种配置让第三代接班人李思德们轻装上阵 —— 这位 27 岁的长孙女已完成从兆丰地产到李嘉诚基金会再到长实核心管理层的接班 “三级跳”。
在《家族宪章》和定期家族会议构建的制度框架下,万亿资产的交接正从 “人治” 转向 “规制”。家办筑起的三重防线:离岸信托防火墙、870 亿港元现金储备、家族成员责任险,确保财富穿越周期。
3、
“资本无祖国” 的箴言在 2025 年遭遇挑战。当李嘉诚试图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时,外交部发言人直言:“关键基础设施关乎国家安全”。这场风波揭示了全球化退潮时代企业家的存在主义困境 —— 商业理性与家国伦理的碰撞从未如此尖锐。
香港深水湾的老宅是否挂牌已不重要。真正的告别发生在更早时刻:2015 年注册地迁往开曼群岛,2024 年李泽钜被踢出香港特首顾问团,2025 年贝莱德交易触发反垄断审查。当长和系内地收入占比萎缩至 5%,某种意义上是经济体对地产资本的集体告别。
“李嘉诚的财富密码,始终是低买高卖,而非创造价值。”《福布斯》的评语点破传统资本与新兴经济体的根本冲突。当比亚迪研发投入占比超 7%、华为十年研发支出破万亿时,囤地模式在 “创新驱动” 的新周期里黯然退场。
深圳盐田港的起重机仍在装卸集装箱,北京东方广场的奢侈品店依然客流如织。但长实集团账上 1294 亿港元现金已整装待发,等待投向胡志明市的新城区、英国的陆上风电场、硅谷的 AI 实验室。
当香港买家坐着免费跨境巴士涌入惠州售楼处,用 40 万港元兑换一个安居梦想时,超人早已站在维港的落地窗前望向更远的地平线。资本没有乡愁,它的每一次转身都在重塑世界版图。
历史终将铭记:一个时代的终结不是轰然倒塌,而是以 40 万港元一套的促销价悄然清仓。
彼时,李嘉诚的撤退路线图终将泛黄,而新时代的考卷刚刚展开 ——
风筝飞得再远,握线的手要有温度;算盘打得再响,也不该盖过家园的涛声。
此刻,国资委的警示仍在风中回荡:
“企业出海如同放风筝,线头永远在祖国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