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6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546.8万辆,同比增长33.3%。新能源占比达到50.2%。
所以,凭此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但是,“增长”来得着实不易。
销量主要靠促销支撑,新能源汽车的促销力度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10%以上;政策依赖度依然显著,截至6月底,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累计申请量达412万份。
这就意味着,当前约70%的私人购车用户享受了以旧换新政策优惠。
而新能源方面,油换电的比例还更高。
如果说一次又一次击破价格底线的促销,是市场呼出的一记又一记大耳光,再疼也得忍着,那么以旧换新政策就是监管部门给出的蜜糖。
还留在牌桌上的新势力们,就在这一记耳光一口蜜糖的反复中,坚守着。
然而,我们已经清晰的发现,所谓“各有各的渡口,各有各的舟”,它们已经活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向。
01
我们先从第一名说起。
零跑以22.2万辆的成绩,拿到了2025年新势力的半程冠军。
零跑凭什么夺冠?
因为零跑不仅选取了“综合性价比”这条路,并且是截止目前,将“综合性价比”优势发挥到最佳的新势力车企。
纵观过往,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零跑整体营运的核心就在于以接近成本的价格提供越级的产品力,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盈利。
所以,“综合性价比”这5个字中,“综合”两个字尤其重要,代表产品完全脱离了廉价低质的范畴。
而选择这条道路的代表车企,除了零跑,还有观念转变之后的小鹏,如果把条件放宽一点,还有“车二代”吉利银河。
不妨具体看看它们是怎么做的?
零跑成功关键在于“高配低价”策略,如C10增程版以12.58万的价格提供1190km综合续航、高通8295芯片和激光雷达配置。
所以,零跑的技术亮点就是,科技配置下放,续航破千。
配合10-15万的价格定位,三四线城市渗透率高达47%的高价值渠道策略,零跑就真的可以跑量了。
而为这一切兜底的则是,零跑垂直整合,全栈自研的成本控制能力。
小鹏上半年销量19.72万辆,目标完成率56.3%,行业最高。
MONA M03以11.98万起售价标配L2智驾和0.194Cd风阻系数,上市52分钟订单破万,连续数月交付超1.5万辆。
过去半年,小鹏踏踏实实主打智能牌的同时,坚守在12-20万元的价格区间。
用Xmart OS 5.0系统、城市/高速NGP点亮了产品的科技之光,而“自建直营+授权经销商加盟”的混合渠道模式,是“凤英千里救小鹏”的重要举措。
小鹏之所以敢这么玩,有肇庆工厂“零公里供应链”支撑,更有迭代之后的“扶摇”架构为整车综合研发成本降低50%做基础。
吉利银河作为“车二代”代表,上半年销量54.84万辆,同比激增232%,平均每45秒新增一位用户。
锚定15-25万元级主流市场的吉利银河,其成功的原因朴素而直接,源于母公司的技术与供应链优势,保证品质的同时,单车成本至少降低了8%。
技术上e-CMA架构、雷神混动是母公司的“赠与”,渠道上则直接共享吉利渠道,而零部件通用率高达75%,是甚至比共享渠道来得更直接和彻底的成本控制。
答案很明显了,走“综合性价比”道路的车企,通过技术平权、渠道下沉或共享,以及极致成本控制三大策略,满足了大众市场对“既要又要”的需求。
因而,他们抢占了“主流市场”。
这是一群有能力从比亚迪口中夺食的车企,真心值得尊敬。
02
极限竞争之下,对生存的渴求让道路自然出现了分化。
来自跨界者的“降维打击”,具备先天优势,让它们选择了“品牌势能”的发展之路。
“品牌势能”道路的本质是将其他领域的品牌资产和技术积累,以及产品个性迁移至汽车行业,实现中高端市场的快速突破。
其间的典型代表就是小米和华为鸿蒙智行。
小米上半年销量超15万辆,目标完成率50.7%。其成功源于雷军IP效应和“性价比旗舰”定位。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性价比旗舰”这个词组,就是为如今的小米汽车而生的。
这个词组所包含的能量,让几乎所有小米汽车的用户产生了一个神奇的感觉,买小米汽车不便宜,但又很划算。
这是来自小米品牌资产的能量。小米造车通过消费电子供应链管理实现了技术迁移,并最大化完成了6亿MIUI用户转化,雷军的个人IP则做了最后的精准一击。
华为鸿蒙智行上半年销量20.6万辆,超越理想,稳坐新势力次席。
且走量款问界M8成交均价达40万元,是零跑的两倍以上,6月单月销量高达1.4万辆,展示出强大的高端号召力。
这其间,华为技术品牌塑造的高端形象得到公认。
鸿蒙智行通过强大的通信技术、HarmonyOS完成了技术迁移。
在政采市场,鸿蒙智行一路高歌,也因此带动了私营业主和大厂高管的购买行为。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这一类跨界品牌通过生态协同、技术降维和粉丝经济实现了传统车企难以复制的增长曲线。
这是一群有能力从BBA口中夺食的车企,同样值得尊敬。
03
诚然,无论是“综合性价比”还是“品牌势能”,至少目前得到了市场的证明,各自安好,各自生花。
那有没有第三条路可选呢?
在上述两条路之外,蔚来和理想探索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即,“场景化高端定位”。
这条道路既不追求绝对低价,也不依赖跨界品牌赋能,而是通过精准的场景定义和体系化服务实现溢价。
只是,从目前市场的实际反馈来看,这条路蔚来和理想走得并不顺畅。
蔚来围绕“换电网络+用户社区”展开。截至2025年6月,蔚来换电站超2500座,“电区房”覆盖率达81%。
而NIO Day、NIO House等线下活动构建了高粘性社区,用户推荐购车比例迄今仍超30%。
但蔚来上半年交付11.4万辆,目标完成率仅为25.9%,增速放缓。且换电站单站日均仅50次,利用率严重不足。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优劣并存,机会与挑战兼具的蔚来。
换电专利、用户忠诚度高是蔚来的优势;资产过重、亏损严重是蔚来的劣势;
换电国家标准制定并落地,是蔚来的机会;
政策风险不可控、电池技术进步是蔚来的挑战。
理想的选择是“增程技术+家庭场景”深度绑定。
作为“奶爸车”的开山鼻祖,目前理想全系车型的设计仍保持初心。2025年,理想紧推纯电车型,但保持增程占比不低于60%。
上半年理想交付20.4万辆,虽然被零跑和鸿蒙智行强压至第三位,但其20.1%的高毛利率仍然是其它新势力难以企及的高度。
尽管交付量远高于蔚来,其实本质上,理想与蔚来境遇相似。
场景精准、毛利率高是理想的优势;
过分依赖单一技术路线存在争议,是理想的劣势;
家庭市场的需求持续扩大,是理想的机会;
竞品场景模仿带来的同质化竞争,是理想的挑战。
事实上,行业专家为理想、蔚来选择第三条路的成功关键提出了不少建议。
比如,场景护城河能否持续深化,直至不可替代,如蔚来的换电体验、理想的家庭空间设计;
比如,迅速达到规模平衡点,即年销30万辆以上;
比如,提升技术迭代速度,蔚来借此召唤子品牌进场,提升换电站利用率,理想则需加快纯电布局,避免技术路线单一风险。
当然,上述种种二者都在落实,但更明显的是,它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科技护盘”。
“蔚来技术全栈”之下,已诞生中国首个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 天枢”、全球首个5nm车规级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等核心技术成果。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理想操作系统“理想星环OS”作为北京重大开源成果正式发布,这是汽车智能化的“大脑中枢”。
CEO李想直言:我会全力以赴地确保我们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所以,综合评估下来,第三条道路在3年时间内,仍有一定生存空间。但长期看,则有些模糊。
比如蔚来因为子品牌的爆发,最终可能向有条件的“综合性价比”靠拢,而这个条件,就是换电模式;
理想如果真的达成了“全球领先人工智能企业”的愿望,则向着“品牌势能”靠拢,自己给自己加持了品牌势能,形成“差异化+主流路径”的混合模式。
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群有能力开宗立派的车企,依然值得尊敬。
或许,选择哪一条路并没有那么重要,2025年下半年,随着L3级自动驾驶政策落地和超充网络完善,行业大概率还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选择什么,都是在选择生存。
选择什么,都是为了被市场更好的选择。
道路千万条,能够活下来的那一条,就是大道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