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相新闻 陈丽娜 实习生 郑彦 钟佳宜
“一个人的出身不是自己决定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自己谋一条比较好的出路。”面前的女生顿了顿,接着说,“学习确实是我这种情况最容易做到的事,其他的我们都没有办法。”
今年夏天,一封特别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抵达了一个特殊的地点——上海市杨浦区救助站。在这里住了十年的女生小樑(化名)用这份沉甸甸的喜悦,再次牵动了人们的目光与记忆。
图说:小樑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7月29日,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在救助站采访了她。再过一个月,小樑即将成为上海理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这个暑假她也没闲着,研究生考试结束后先找了一份酒店前台的兼职,日夜颠倒3个月;如今在大学的档案室兼职,既攒点生活费也可以提前熟悉校园环境。
改变人生的“奇迹”,无数双手的托举
在这个家生活十年,小樑最难忘的依旧是那张“户口”。这个别人出生就有的身份证明,于她,却是“奇迹”,这一段拼尽全力的跋涉,甚至改写了她的人生轨迹。
2011年,父亲离世、母亲失踪,小樑被送入杨浦区救助站。非婚生子女的身份,使她长期无法落户。之后,热心市民胡奶奶、孔爷爷收留了她。2016年,因胡奶奶身体原因,小樑重回救助站,困境儿童保护中心成了她的家。
2017年中考在即,“户口”成了横亘在她升学路上的巨石。“那时,真觉得没希望了,只能认命去中专职校。”可她的成绩,本足以叩开区重点中学的大门。救助站老站长李福强和同事们多方奔走,借那年春节“新春走基层”的契机,将小樑的困境诉诸媒体。恰逢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其中明确了非婚生育的无户口人员,可以申请办理落户。这就像一场及时雨,户口终于办妥,小樑得以顺利踏入考场。
社工胡求军几乎是看着小樑长大的,“初来陌生环境,她有些拘谨,却也满怀期待。”在救助站的日子,她如普通孩子般两点一线往返于学校与“家”。“接送她上下学,是我们每天的牵挂,就怕出一点闪失。”
图说:杨浦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这也是小樑的家。
“她小时候的功课我们还能辅导一下,高中的课业我们自己也看不懂。”胡求军说,小樑学习十分努力,高中三年一直是班长。高考前,杨浦区团委招募复旦附中的志愿者老师上门给她补课,区教育局则提供了特困家庭优秀学生辅导讲座。上网课,站里腾出办公用的笔记本电脑。迎考季,食堂每天确保鸡蛋、牛奶、水果供应,周末还按照口味适当加餐。2020年小樑参加高考,救助站食堂专门给她开小灶,送考社工为她鼓气加油……带着这些关爱,小樑考取了上海健康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这也是我们救助站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
大学四年期间,高校减免了小樑的学费,住宿费与生活费由小樑的低保覆盖。至于读研期间的费用问题,杨浦区民政局已与小樑户口所在地定海路街道联动,为小樑申请相关助学资金,继续守护她的求学之路。
考研“上岸”,靠自己踏出独立人生第一步
这其实不是小樑第一次冲击考研的独木桥。“二战”的压力曾像一座大山压在她的心里:“如果这次再没有考上,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
令人温暖的是,“一战”失败后,救助站的社工支持小樑继续考试的决定,依旧细心照料她、支持她,“备考期间,我没有收入,继续住在救助站里,叔叔阿姨也没有催着我找工作,给了我很大的自由空间。”这份超越义务的温情,是她备考中坚强的后盾。
图说:救助站教室内的小黑板上写着“阳光总在风雨后”。
即使通过了初试,复试的弦依然紧绷,小樑不敢有一丝松懈,马上投入复试准备中。而就当旁人都以为尘埃落定可以尽情放松时,她又默默找起了兼职。“我今年已经23岁了……”小樑希望早一点自力更生搬出去,不想再让救助站的叔叔阿姨为她操心了。
终于“上岸”的消息传来,但小樑回忆当时心中并无狂喜的激动,反而感到安心。一颗悬了太久的心,终于得以轻轻安放。对她而言,这份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学业的深造,更是未来人生的轮廓。
采访中,小樑一直提到“得靠自己”,“不像别的孩子能够得到父母帮助,我只能靠自己。”她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没有户口,让她每次填写报名表身份证号时只能空着那一栏;学校各类活动需要缴纳费用,她会感到窘迫。周围的长辈投向忧虑的目光,告诉她只有好好念书才有出路。
“我知道他们也是为我好,担心我的未来。”这些叮嘱,或多或少曾给小樑带来压力,却像落在贫瘠土壤上的种子,最终长成了坚韧的藤蔓,“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是我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其他事情我没有办法掌控。”
生活中的小樑喜欢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看电影,也喜欢和特别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玩。谈到未来的打算,相比继续深造,小樑更希望可以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一颗螺丝钉”,“我是在救助站的屋檐下长大的,社会上许多好心人关爱着我,我也想回馈这份爱。”
这次采访前,记者特意准备了一份小礼物,但并不知道几天后的8月2日便是小樑的生日。胡求军透露,救助站的社工早早就为小樑以及另一位8月过生日的孩子布置好了生日会,准备在当天给她们一起过生日。
图说:救助站为小樑布置的生日会。
救助站三楼的活动室装扮一新,墙上贴满了气球与生日会的彩旗。在装饰着大大“23”数字的墙前,记者提前送上了生日礼物。当问及心愿,小樑的笑容平和而清澈,“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稳定的居所,平时有一点爱好,有一段比较好的感情,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能拥有这些,我觉得就很幸福了。”这份朴素的生日愿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却也道出了小樑这个靠自己努力拼搏的女生对寻常生活最深的珍视与期盼。
明天,8月2日,是小樑的生日,救助站的家人们将与她一同吹灭生日蜡烛。杨浦区救助站这个特殊的港湾,见证了她从依赖走向自立成长,还将目送着她带着所有人的关爱,走向属于自己更广阔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