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可以用一句话精准概括:「手机在手,天下我有!手机一丢,魂不守舍」。早上睁眼第一件事是摸手机,上厕所要刷短视频,吃饭得配电子榨菜,睡前还得和社交媒体上演一场「难舍难分」的虐恋。甚至有人调侃:「手机才是本体,人类只是它的充电器」!
然而,手机真的为我们带来了多少真正的价值?知识和见识或许能从屏幕上汲取一二,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机械地刷着那些毫无意义的内容,直到时间在指尖悄然溜走......
夜深人静的时候,小编时常会怀念起小时候没有电子产品的时光。那时,我们会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奔跑嬉戏,听大人讲故事;晴天时,搬个凳子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云朵一会儿变一个形状;雨天时,趴在窗户前,等待闪电划破天际的那一刻,那种刺激和兴奋,是如今任何一款手机游戏都无法替代的。
这种对手机的依赖,是否也让你感到过迷茫?我们是否正在用有限的时间,换取无限的虚拟满足?今天,我们将通过三篇前沿研究,探讨智能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寻找一种更平衡、更幸福的生活方式。
适度断网能改善注意力与幸福感!
你是否曾尝试过一天不使用手机?
近期,《PNAS Nexus》发表的“Blocking mobile internet on smartphones improves sustained attention, 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研究,招募467名智能手机用户,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者将参与者分为两组:干预组前两周通过专用应用阻断手机所有移动网络(包括WiFi和移动数据),对照组先保持正常使用,两周后再接受相同干预。
在基线(T1)、干预后两周(T2)和再过两周(T3),研究通过自我报告量表评估生活满意度、积极与消极情感,以及焦虑、抑郁症状;同时采用渐进式持续表现任务(gradCPT)测量客观注意力水平,并通过短信每周四次收集即时情绪体验。
阻断移动互联网显著提升了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持续注意力,图片来源自[1]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平均屏幕使用时间从基线的314分钟显著降至干预后的161分钟,而延迟干预组在前两周仅略有下降,后两周干预期间则显著下降至190分钟。干预组在主观幸福感(SWB)和心理健康方面均显示出显著改善,且这种改善在延迟干预组于后两周接受干预后也得到了类似效果。此外,干预组的持续注意力能力在干预后显著提高,而通过短信收集的即时情绪体验数据表明,干预组在前两周的情绪体验逐渐改善,延迟干预组在后两周干预期间情绪体验也显著提升!
研究指出,当人们无法通过手机上网时,会更多投入面对面社交、体育运动和自然活动,这些离线行为部分解释了注意力和幸福感的提升。该研究为“数字断舍离”带来因果证据,提示我们:适度切断与网络的连接,或许是重获专注与快乐的简单有效之道。
好消息:减少使用比完全戒断更有效
完全戒断智能手机听起来可能有些极端,那是否有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也能带来类似的益处?一项于2022年4月7日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题为“Finding the ‘Sweet Spot’ of Smartphone Use: Reduction or Abstinence to Increase Well-Being and Healthy Lifestyle?! An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Study”的研究给出了答案。
该研究针对619名德国智能手机用户,将他们随机分入完全戒断组(7天不使用)、减少使用组(每日减少1小时)和对照组,评估了使用时长、问题性使用倾向、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症状、身体活动及吸烟行为,并在基线、干预后、干预后1个月和4个月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两实验组在干预后1个月和4个月的智能手机使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减少使用组的效果更为显著。问题性使用倾向和抑郁、焦虑症状在两实验组中均有所改善,减少使用组的长期效果更为稳定。此外,减少使用组的生活满意度和身体活动频率在干预后显著提高,吸烟行为也显著减少,而完全戒断组在这些方面的改善较为短暂或不显著。
减少智能手机使用显著增加生活满意度和体育活动,减少问题性使用、抑郁和焦虑症状以及吸烟行为,图片来源自[2]
研究者认为,与完全戒断相比,温和的“减少策略”更易被长期坚持,也更能带来持久的心理与行为改善。对普通用户而言,每天少刷一小时手机,或许就是那个既可行又有效的“平衡点”。
智能手机限制能改变大脑活动
为什么减少智能手机使用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如此显著的影响?
近期,发表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的一项题为“Effects of smartphone restriction on cue-related neural activity”的神经科学研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揭示了智能手机限制对大脑活动的具体影响。
研究团队招募了25名18–30岁的青年智能手机常用者,排除严重精神健康问题后,采用纵向设计:在限制前(T1)和限制结束后(T2)各进行一次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并在两次扫描前后填写了手机依赖、情绪和渴望等问卷。扫描过程中,参与者依次观看中性场景、关机手机和开机手机的图片,以对比不同提示物对大脑的反应。
三天智能手机限制可调节与成瘾相关的关键脑区活动,图片来源自[3]
结果发现,虽然参与者的抑郁和渴望评分没有明显变化,但大脑反应却发生了显著调整:限制使用72小时后,当看到与手机相关的提示时,大脑中与奖赏和动机有关的区域(如伏隔核和前扣带回)活动增强,就像戒烟者看到香烟时会产生强烈反应一样;而与注意力和视觉加工相关的大脑区域则对开机手机的反应减弱。此外,这些变化还与脑内多巴胺和血清素系统的分布密切相关,显示出生理基础上的联系。
总的来看,短短三天的“断联”就足以引起大脑关键区域的显著变化,说明我们对手机的依赖可能和成瘾机制相似。虽然这项研究样本较小、且缺乏对照组,未来仍需进一步验证,但它为理解“为什么我们一拿起手机就停不下来”提供了重要的脑科学证据。
小结
三项研究从行为、主观到神经机制,共同证明:减少与智能手机的“随时在线”状态,不仅能提升注意力和幸福感,还能在大脑深处修复过度依赖的回路。
或许,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与手机「划清界限」:
1. 温和减少:每天为自己设定1小时的“无屏时光”;
2. 关闭干扰:关闭非必要的社交应用通知,吃饭和睡觉前将手机放在视线之外,避免无意识滑动;
3. 丰富离线体验:选择一日或周末,尽可能少看手机,与朋友、家人重拾面对面交流与户外活动的乐趣。
当我们学会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切换,才能真正让科技为生活赋能,而非成为束缚。放下手机,抬起头,你会发现,世界比屏幕更宽广,心灵比通知更自由!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数字时代,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Castelo N, Kushlev K, Ward AF, Esterman M, Reiner PB. Blocking mobile internet on smartphones improves sustained attention, 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NAS Nexus. 2025;4(2):pgaf017.
2. Brailovskaia J, Delveaux J, John J, et al. Finding the "sweet spot" of smartphone use: Reduction or abstinence to increase well-being and healthy lifestyle?! An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study. J Exp Psychol Appl. 2023;29(1):149-161.
3. Schmitgen, Mike & Henemann, Gudrun & Koenig, Julian & Otte, Marie-Luise & Rosero, Jakob & Bach, Patrick & Haage, Sophie & Wolf, Nadine & Wolf, Robert. (2025). Effects of smartphone restriction on cue-related neural activ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in press. 10.1016/j.chb.2025.108610.
撰文|Shawn
编辑 | l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