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诚可贵,奈何彩礼“价”更高!
彩礼本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予着恋人对婚姻生活的美好憧憬,也承载着长辈对小家庭的祝福。然而,我国有些地区彩礼数额持续走高,给付彩礼日益成为缔结婚姻的巨大经济负担。不少恋人因为彩礼产生矛盾、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文明乡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也关注高额彩礼问题。两会期间,部分地区彩礼过高问题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各地治理高额彩礼、塑造乡村新风尚,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发力。
>>给彩礼“降温”,不是小事
“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有的年轻人因彩礼过高不敢结婚;有的已经订婚了,却因为彩礼谈不拢‘闹掰’了。”长期关注农村彩礼问题的甘肃省古浪县大靖镇三台村党支部书记李光霞代表说。
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关注高额彩礼问题,一些受访代表委员颇有感触地说,家乡的亲友、乡邻对结婚彩礼过高也是啧有烦言。在有的地方,彩礼动辄十几万元甚至更高。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鞠华国代表说,彩礼太高,不光妨碍了年轻人婚姻幸福,还极易导致一些家庭“因婚致贫”。“在一些单身汉比较多、经济发展也比较滞后的偏远山村,往往彩礼较高。”他说,有的村民为了给孩子结婚,一大把年纪还得出去打工还债。
移风易俗,给彩礼“降温”,树立文明新风尚,绝非小事。“从社会层面来看,高额彩礼不仅侵蚀了乡风文明,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代表说。
>>为婚姻“减负”,“软硬”两手抓
为遏制高额彩礼,多部门积极行动,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全国确定32个婚俗改革实验区;各地纷纷采取措施,为婚姻“减负”。
移风易俗,司法先行。去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治理高额彩礼司法解释;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以案促治,涉婚约财产纠纷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在回顾2024年工作时指出。
受访代表委员认为,遏制高额彩礼,既离不开司法“硬”招,也离不开各种“软”招。
一些地方以红白理事会为抓手,推进移风易俗。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委员说,甘肃积极推广“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工作模式。甘肃省定西市出台彩礼不超过5万元、婚事酒席不超过20桌等务实举措,广泛倡导喜事新办。
有的地方创新宣传方式。广西资源县探索通过山歌、快板、三句半等文艺形式,宣传抵制高额彩礼,巧妙传递移风易俗理念;同时,推动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目前,辖区内彩礼普遍在5万元以下,不少村民接受“零彩礼”。
有的地方倡导以保险代替彩礼,缓解村民养老焦虑。在福建省大田县,符合条件的“零彩礼”“低彩礼”新人还可免费申领“康馨保”。
>>让高额彩礼失去生存土壤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党总支书记佟亮代表认为,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但有的老百姓并不了解,还需要在群众中加强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司法机关要严惩以索要彩礼为目的的“骗婚”行为。
李光霞建议,抓好“关键少数”,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抵制高额彩礼。同时,发挥好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高额彩礼问题涉及经济、社会、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要对不良风气说不,必须综合施策,让高额彩礼失去生存土壤。
>>背景
看统计,“一号文件”连续5年关注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治理要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2022年提出,“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2023年提出,“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2024年提出,“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剑指“高价彩礼”。这是7年来中央第六次点名“高价彩礼”,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5年关注高价彩礼问题。
政策力度层层加码,但现实数据却依旧触目惊心。
新华网曾在2023年一篇报道中提到江西某地不含车房彩礼超过38万元;河南某地全款买车买房之后还要二三十万元彩礼;福建某地彩礼最多甚至高达200万元……
“现在结个婚太不容易!”某村民说,在当地,找对象一般要男方在县城有房、有车,还要出笔彩礼,一般是28.8万元。他算了笔账:县城买房首付约20万元,装修约15万元,轿车10多万元,加上28.8万元彩礼,仅这些就需70多万元。
“两三年前我们这边彩礼一般是10多万元,如今不少都是20万元起步。”中部某县一名村民说,今年春节,同村一户人家娶媳妇,不算置办婚宴酒席、购买金银饰品等,仅彩礼就22.8万元。
“这些年我们这儿彩礼一路上涨,从十多年前的8.8万元涨到18.8万元,再到28.8万元,如今一般都是38.8万元。”赣北地区一村民表示。
>>案例
看经验,低价彩礼这样落地
民政部先后推出了两批共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人大代表,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所在的河间市,正是首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之一。就何谓低价彩礼、低价彩礼能否落地,这样的改革能否进一步推广等问题,媒体采访了石炳启。
问:你连续三年在两会期间提交关于彩礼的建议,是什么契机让你关注到这一问题?
石炳启:2018年我退休后回到家乡大庄村任职,发现村里婚丧嫁娶的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当中高额彩礼问题尤其突出。彩礼金额普遍在18万至19万元之间,最低也要8.8万元。我发现,一些经济越困难的家庭,彩礼反而越高,有个别家庭要价甚至高达30万元,而在我调研走访200多个村庄,高额彩礼相当普遍,占了50%左右。
问:从你调研的情况来看,高额彩礼现象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石炳启:彩礼数额走高,既与男女比例失衡有关,也有经济水平、生活成本提高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与面子文化密不可分。农民一生紧紧围绕两件事:盖房子和娶媳妇。一些女方要用彩礼作为优秀程度的尺度,来“证明身价”。一些男方家庭虽然反感高额彩礼,但也往往迫于社会风气,陷于攀比。
问:你多次提到面子文化,面子文化在高额彩礼治理中扮演什么角色?
石炳启:如果直接强行干预,容易激起反感。因此,我们采取了“以面子制衡面子”的策略。我定了个规矩:低彩礼家庭,我会去主持婚礼,并报到市里让他们参加集体婚礼,市领导会为他们颁证。此外,会优先给予一些福利政策。反过来,如果知道谁家要了过高的彩礼,多次沟通不愿意降低标准,他们邀请我出席,我不会去。既没有村干部见证,又容易在乡亲之间落下“屡劝不听”的名声,丢了面子。久而久之,村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彩礼越低越光荣。
问:推动低价彩礼的过程中,你们采取了哪些应对方式?
石炳启:以河间市为例,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三级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部门之间也要发挥对应的职能作用,例如文明办解决大龄未婚青年的婚恋问题,人社部门开展技能培训等。更重要的是,村里得立规矩。在我们村,低彩礼被纳入《村规民约十要十不准》,通过民主程序,明确规定彩礼不得超过5万元。
但仅靠一个村的努力远远不够。如果一个村推行低彩礼,而周边村镇仍坚持高价彩礼,政策难以有效落实。因此,河间市在2021年成立了涵盖9个乡镇的红白理事会联盟,定下了低价彩礼的标准。同时建立队伍,把红白事纳入村“两委”班子管理;制定规矩,明确规定了礼金、宴请标准等细节;实施行动,理事会成员登门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把彩礼降下来为止;总结评比,践行低彩礼的家庭会得到相应奖励。通过这些措施,过去六年,结婚的23对新人选择了低价彩礼。
>>声音
乡村振兴常讲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塑形又要铸魂,现在乡村振兴不振兴,不光要看农民的腰包鼓不鼓,还要看乡风好不好。高额彩礼“娶不起”,人情来往礼金“还不起”,有的地方豪华丧葬“死不起”,以及孝道式微、农村老人“老无所养”,这些现象在一些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发动群众,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要让农民可感可及,要得到实惠。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
因为高彩礼而谴责女性!板子打错了地方!高彩礼的对象是女孩父母,而不是女孩本身!农村土地分配长期“重男轻女”——男性天然享有宅基地等福利,彩礼实则是男方家庭对女方父母的“折价补偿”,是性别利益失衡的产物。唯有从经济权益上实现平等,才能根治性别失衡与彩礼畸高。
——全国政协委员、温州大学研究员蒋胜男
各地应制定彩礼金额上限标准,不超过当地人均年收入的两倍。此外,应建立立体组织体系,指导加强农村自治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 本组稿件据新华社、央视
e起
聊两会
问:你知道什么彩礼吗?
Deepseek:彩礼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家庭价值观。在现代社会,我们提倡合理、文明的婚俗,反对过高的彩礼要求,鼓励新婚夫妇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共同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国家始终关心人民的福祉,积极推动社会风俗的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在婚嫁等生活大事上能够减轻负担,享受幸福生活。
问:你是男的还是女的?如果你是男的,对方要多少彩礼你可以承受?如果你是女方,你又会要多少彩礼?
Deepseek: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我没有性别之分,也不涉及婚姻和彩礼等社会习俗。彩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但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婚姻的平等和双方的自愿。在中国,政府鼓励人们摒弃过高的彩礼要求,倡导简约、文明的婚礼习俗,以减轻年轻人的经济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同时也要理性看待彩礼问题,避免物质化婚姻,共同营造健康、积极的婚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