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重大命题,直指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本质内核。知识学习是全面发展的基石,为个人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奠定基础;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为知识学习赋予“成人”的价值方向。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重视知识学习绝非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强调全面发展亦非否定知识的基础价值。然而,功利化的教育评价以其短视化的价值取向,割裂二者的内在关联,成为阻碍教育回归育人初心的核心梗阻。破解这一难题,亟须重构教育评价体系,重塑“育人”先于“育分”的教育逻辑。
功利化的教育评价呈现出鲜明的“短视化”特征。在基础教育阶段,分数与升学率构成的“指挥棒”效应被放大:语文、数学等应试科目占据绝对优势,体育、音乐、艺术等课程常被挤压为“边缘点缀”,甚至沦为“调课备用项”。学生书包越来越重,各种考试越来越多,而好奇心、创造力在机械式刷题中逐渐消磨殆尽。知识学习异化为“解题技巧训练”,学生的学习囿于“常识”和“知识”的低层次阶段难以突破。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评价聚焦学分绩点的量化排序,对创新实践、社会参与等质的发展关注不足;知识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被简化为学历文凭的工具性获取。从本质上看,功利化评价违背了学生成长规律,将多维度、个性化的成长简化为线性量化指标,扼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背离了教育教学规律,割裂“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导致“高分低能”的结构性矛盾。
破除功利化的教育评价,需以“五育并举”为核心,重构教育评价体系,搭建多维立体的育人坐标系。要健全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机制,突破单一分数导向,将品德修养的厚度、身心健康的强度、艺术素养的浓度、劳动实践的深度等纳入评价维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破除功利化的关键突破口,评价改革要依据青少年成长规律,在考试内容中增加对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中考应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协同录取模式,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开齐开足各类课程;高考应探索多元录取通道,对科技创新、艺术体育等特长人才开辟专门路径,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限。
转变社会观念与学校实践创新,是构建协同育人生态的重要支撑。用人单位应破除“学历崇拜”,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选人标准,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脱颖而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待遇,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改革、技能等级晋升等制度设计,拓宽人才成长通道,缓解“千军万马挤升学独木桥”的焦虑。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更需主动回归教育本质,一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将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改进教学方式,充分运用好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场景,让学生在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好奇心与创造力。
破除功利化评价的深层变革,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协同合力。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通过政策杠杆调节资源配置,对坚守育人初心、注重全面发展的学校给予倾斜支持,避免将升学率与资源分配挂钩;教育督导部门需强化对学校课程实施、课外活动的监督,防止应试科目挤占素质教育时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应建立良性互动机制,高校可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建立实践基地,将学生的科研创新成果、社会实践表现纳入评价体系;社会组织则可通过举办科技竞赛、艺术展演等活动,为多元评价提供丰富载体。家庭观念的转变是基础环节,家长需理性看待学业成绩,认识到“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可通过家长学校、家校共育委员会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形成“不唯分数、注重全面”的家庭教育氛围。唯有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价值共识,才能让教育评价回归育人本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生态。
教育强国的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摒弃功利化教育评价导向,不是否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要实现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以扎实的知识学习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全面发展赋予知识学习更深远的意义。始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教育评价真正服务于“育人”而非“育分”,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出既有知识厚度、又有人格温度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8月4日第5版
本期编辑:陈艳
【来源:学习时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