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的云帆1期实体赋能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正式成立并起息。这一产品发行规模达100.10亿元,不仅成为年内发行规模最大的企业ABS产品,更创下了信托受益权ABS产品领域的规模纪录,成为目前该品类中发行规模最大的产品。
今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不仅发行规模实现显著扩张,市场活跃度也得到明显提升。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807只企业ABS产品成立并起息,发行规模合计达7140.77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2.64%和26.10%。
ABS市场的加速扩容,是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结果。从政策层面看,证监会指导交易所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将保险资管纳入市场主体,推动机构多元化;同时,绿色ABS、知识产权ABS等创新品类快速增长,知识产权类产品发行规模同比增幅达61.45%,政策导向效应显著。从技术层面看,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资产筛选、现金流预测和风险定价的精准度。
相较于传统银行主导的ABS市场,资产管理公司(AMC)参与资产证券化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AMC深度参与不良资产处置,能够通过全链条运作,将高风险资产转化为可投资资产;另一方面,AMC的实体赋能属性强化了产品的社会价值。例如云帆1期明确将资金投向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城市更新等领域,这种“金融工具+产业服务”的模式,正在重塑ABS的价值坐标系。
事实上,企业ABS的推出,初衷就在于破解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资产沉淀但融资难”的困局,通过将缺乏流动性但未来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如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进行证券化处理,既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财务结构,又能为其开辟低成本融资渠道。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资本市场多元化产品体系的一部分,该产品能够打通“资产—资本”转化通道,通过将企业的设备租赁款、知识产权收益等“沉睡资产”转化为可流通的金融产品,既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也为社会资本提供了对接实体的安全路径,进而引导金融资源更精准地流向。
业内专家表示,未来企业ABS市场最值得关注的“新变量”,或将聚焦于发行机制的持续突破,尤其是公募REITs、持有型不动产ABS与类REITs等产品间联动机制的深化。权益型产品的持有型ABS能够填补公募REITs在资产覆盖范围上的空白,而债权型产品的类REITs则可提供更稳定的现金流支撑,二者形成的互补效应,既能进一步丰富底层资产矩阵,又能合力提升市场整体流动性,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纵深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于婉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