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潮评丨“通报体”如何通民意
2025-08-10IP属地 湖北4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通报每每成为舆论场大事小情的标配。这些文本被称为“通报体”,对于沟通民意、维护公正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多次发出回应及时、内容详尽的通报,受到群众点赞,被称为“教科书式”通报。这些好做法值得总结、加以延续。

然而,随着网络传播生态的变化,在最近的几起热点新闻中,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通报体”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甚至出现“失灵”,其中的教训值得总结。

这种“失灵”具体表现为,要么姗姗来迟,“千呼万唤始出来”;要么信息缺失,披露过程如同“挤牙膏”;要么表达不当,文本漏洞百出。此类通报有时非但不能平息疑虑,反而火上浇油,推动舆情演变成更大漩涡。

通报“失灵”,是多重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面,既有一些老问题,也有一些新问题。老问题,包括喜欢“捂盖子”,抱有侥幸心,担心言多必失,缺乏回应能力等等。这些老问题虽然在减少,但并未根绝。而在这些老毛病之外,更有一些新动态值得关注。

首先,内在焦虑强化。平心而论,在舆情面前,许多地方本不想“捂盖子”。但面对维护地方形象的重任,面对外界的关注目光,许多地方的舆情焦虑在强化。这种强化甚至会演变成舆情“洁癖”,闻舆情色变。这使得一些部门即便想回应公众关切,也会在高度紧张之下,出现动作僵硬变形。

其次,外在压力加大。同样是舆论,今日之舆论形成机制和特征,大不同于往昔。网络舆论的聚合和爆发,呈现出惊人的迅猛性和爆炸性特征。基于千万乃至上亿网络平台用户的发声,互联网舆论声量之大、声浪之高、声音之杂、聚合之迅速,远超传统传播格局下应对者的想象。这些舆论多数反映了公众心声,但是也会有许多情绪化乃至极端化的表达。这种情绪化、极端化和巨大舆论声量合成一体,容易让一些应对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应对失措、陷入被动。

再次,缓冲地带弱化。主流媒体是联系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主流舆论是任何社会都无法缺失的稳定器和黏合剂。如果主流舆论这个沟通桥梁缺失,相关方面就只能站在一线直面舆论压力。如何赋予主流舆论更恰当的发声机会,主流舆论在互联网情境下如何更好发声,值得深究。

正是这些复杂的因素,使得我们今天即便拥有发达的传播工具,回应舆论的工作仍然面临重重考验。但无论如何,民众的关切不能不回应。在网络生态下,官方通报要真正通达民意,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几个基本原则。

首要在于快速。国务院办公厅早有明确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这就要求完善并刚性执行舆情回应激励约束机制。一旦错过“黄金时间”,通报价值必然大打折扣。关键在于直面。刻意隐瞒、避重就轻、玩弄“文字游戏”,只会持续加剧信任危机。不遮掩、不回避,全面准确呈现事实,自能获得公众理解。根本在于为民。官方通报既要有直面问题的态度,更要有抚慰人心的温度。凡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决捍卫到底。

真心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就必须过好网络舆论这一关。期待更多的“教科书式”通报能重返舆论场,期待官方通报与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协同发力,最终凝聚成社会进步的强大合力。

相关文章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