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不谈恋爱不结婚的年轻人,心理健康更差?
2025-09-15IP属地 湖北1

图片

很多年轻人失去了恋爱意愿。视觉中国图

拥有爱情、婚姻和子女,对你来说重要吗?

2025年4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其中《2024年成年人与在校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报告》(下称“婚育观调查报告”)给出了一份当代年轻人的答案。

婚育观调查报告基于对全国55781名在校大学生及7366名成年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年龄在18-24岁的成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恋爱、结婚和生育意愿较低。

在大学生群体中,爱情、婚姻和生育子女的重要性依次递减:选择“拥有爱情不重要”的占比为45.4%;认为“拥有婚姻不重要”的占比为51.8%;认为“生育子女不重要”的占比为59.4%。

与理想情况相比,在考虑现实情况后,受访者普遍希望结婚和生育的年龄延后,希望生育子女的数量减少,同时不愿结婚和不愿生育子女的人数占比升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结婚登记总数从2013年至2022年连续9年下降。另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数据,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属于人口负增长范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也是本次婚育观调查报告的主要设计人。她认为,对生育率低的问题,应重视从心态的角度进行研究。

陈祉妍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就研究数据分析,在理想状态下,人们会比“考虑到现实状况”时,更早结婚生育,且生育数量提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家的心态已经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了,如果这个心态不改变,即使解决所有的现实困难,在理想状况下,生育率仍然是低的。”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结婚了?围绕这个话题,2025年6月16日,南方周末记者对话陈祉妍。在她看来,现实压力并非主因,心态观念固化、网络信息茧房、成长心理创伤及对不确定性容忍度降低,才是核心原因。

图片

原来听讲座的大学生的恋爱意愿是积极的,但可能欠缺知识和技能。女生会问,怎么让男生喜欢自己;男生可能关注的是,我追一个女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想追又不敢追。

现在学生提的问题更偏向于拒绝的困难,女生可能会说,自己不想谈恋爱,或者说她想拒绝追求者。我发现有很多年轻人对婚恋有关注和思考,但更多的是迷茫和困惑。

今天年轻人去到一个城市,肯定是用很精准的导航,提前做好吃住行的攻略,花销是多少,会遇到的问题等等都有预判,而不是说瞎赌。我觉得这可能是无形中,一代人的心态变化:当代年轻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力大幅度下降。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对焦虑的耐受。现在年轻人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度是在后退的。但其实,我们生活的确定性永远是伪命题,是我们在小小气泡里面尽可能控制的伪命题。不确定性,才是这个世界的恒常。

而且随着科技发展,网络和智能手机深度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在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减少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影响年轻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能力。

选择婚姻和育儿的是幸福的大多数,但也是沉默的大多数。据我所知,大多数人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感到幸福,但我们透过互联网信息看到的生活并非如此。

由于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很多自媒体的情况偏离现实,今天的年轻人又是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如果网上都在说生孩子很痛,养孩子很辛苦,婚姻不幸福,他们当然会趋利避害,避免进入婚姻和生孩子。

如果能用一些方式去分离年龄和影响,我猜想结果很可能是,年龄越小,受“信息茧房”的影响越严重。现在的“10后”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虽然他们还没进入婚恋的主战场,但网络算法、流量导向是在逐步加强的。

图片

陈祉妍。受访者供图

这种经济压力会引发心理焦虑,使他们认为自己还没有能力去承担家庭的责任,进而延迟结婚、生育或者降低生育意愿。

此外,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逐渐多元化,传统的“早婚早育”观念受到冲击。如果一个人过早结婚生育,可能会被视为缺乏个人追求,从而承受社会压力。年轻人往往对婚姻质量有较高的期望,担心匆忙结婚,可能导致婚姻不幸福。

我建议,可以逐步教授与婚姻家庭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心理课、语文课、英语课,因为所有的文本都在传达观念和知识。

现在大家是有共识的,都觉得高校恋爱课非常受欢迎,确实在目前的生育率下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觉得太晚了。

图片

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不想要孩子的可能性也越大;学习成绩较好的大学生更有可能不想要孩子;有恋人伴侣的大学生比没有恋人伴侣的大学生更有可能想要孩子;父母婚姻状况糟糕的大学生,更有可能不想要孩子。

另外,当今女性对自身职业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和追求,这种可能面临的职业挫折会让她们在恋爱、结婚和生育问题上更加谨慎。

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人在成年之后的成长是没有固定年龄的,是根据人经历不同的事情,才会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成长。

而大学生正处于“亲密与孤独”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牢固的友谊和爱情关系,以获得情感上的归属和支持。下一阶段是养育后代,这是必然促进人成长的环境和机会。

在我们的研究结果中,未婚、没有恋爱的年轻人,可能心理健康是最差的。

已婚人群的抑郁风险水平低于其他各种婚姻状况的人群,这也是历次研究中一个稳定的结果。

她对结婚持谨慎态度,当然初中生也不必向往结婚。对于孩子以后是否要结婚,我持开放的态度,但我仍然是非常支持婚姻的。因为我觉得,在一个更稳定的契约环境下,彼此能够真实地做自己,产生很多纠结和磨合,这对心理成长很重要。一个人在面对自己和对方不完美的情况下,仍能相爱,这是很有挑战性的,也是更高水平心理发展的一种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