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千里尺素抵万金!碉楼由这一封封特殊的“信”凝聚而成……
2025-03-11IP属地 湖北3
自2月28日以来
自媒体大V星球研究所推出的作品
《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哪里?》
持续受到关注,广为传播
全方位展示江门开平碉楼的魅力

跟着视频看碉楼,
在感叹它融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
与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
汇集了古希腊的柱廊,
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
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
和伊斯兰风格拱券等
国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
建筑艺术魅力的同时,
你也许没有想到
它和“千里尺素抵万金”的侨批
有着怎样的渊源,
有着怎样的故事……

碉楼见证华侨反哺家乡


侨批,又称银信,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是“跨越山海的家书”“穿越时空的亲情”。真实记录了中国海外移民艰辛奋斗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开拓进取又不忘根脉、身处异地仍心系家国的深厚情怀,被誉为“岭南敦煌文书”,2013年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江门的侨批以其数量多、历史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等特点,在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成为江门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化资源。



图片

华侨通过侨批寄钱回家乡盖碉楼。

位于江门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的铭石楼,广为人知,也是到开平碉楼参观的必看楼之一。

从当年楼主寄到家乡的一封侨批中,见证华侨在海外谋生、挣得收入后对家乡的反哺。

在这封1926年方润文从美国寄回开平的侨批中,方润文除了问候平安外,还详细交代了银钱的用途:这一万元(银元)要用来建楼,楼高要建到五层,要买门锁、螺丝,还要买柚木板,柚木板数量多,要请大船去装,不要请小船……事无巨细。

图片

通过一封封这样的侨批寄回家乡,江门人逐渐有了建屋盖房的资本,就连乡间童谣都唱着“喜鹊喜,贺新年;爸爸金山去赚钱,赚得金银千万两,返来起屋又买田”。

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其中绝大部分为海外华侨汇款建筑。清末至民国时期,海外华侨通过银信持续向家乡汇款,为碉楼建造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

侨批中的情感联系,也促使华侨在碉楼设计中融入对家乡的眷恋。‌‌

品味那一封封发黄的华侨家书,可以体悟近代华侨与他们亲人的内心世界。在近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排华浪潮甚嚣尘上,华侨们大都孤身在外,而家乡的父母、妻儿老小以侨汇为生,常常渴盼银信的到来而望眼欲穿,正如一首歌谣所唱的那样:“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寄回。”

图片
开平碉楼。何树炯摄

开平碉楼形成的时期,正是排华浪潮高涨时期,华侨们仍然怀抱叶落归根的思想,把侨居地看作是他乡,他们寄回大部分血汗钱赡养家眷,娶妻生子,买田置地,建筑洋楼和碉楼,精心经营家人和自己年老归乡的家园。


现存侨批中频繁出现“保家宅平安”“置田建屋”等内容,与碉楼“以楼护村”的社区功能形成呼应‌。2013年侨批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与碉楼共同构成文化遗产的完整叙事体系‌。

不止江门开平,在侨乡大地上,处处都有侨批的记忆。

江门台山海口埠,曾被誉为“广府人出洋第一港”,在江门悠久的出洋历史中,许多五邑人正是从这里登船离乡,走向世界。海口埠也因此成为侨乡贸易客货航运交流的纽带,并在后来成为侨批(五邑地区被称为“银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海口埠银信纪念广场,一根根柱子组成了银信柱阵,648片烧制的银信瓷片,实现纸质文献可触摸、可观赏、立体化的表达。这些侨批仿佛是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当年的华侨和现在的游客,承载着华侨的乡愁和历史的记忆,让人不由得感叹岁月沧桑。

图片

△海口埠银信纪念广场。


华侨将海外的血汗之资源通过侨批源源不断输入家乡,建起了新宁铁路,修筑了纵横交错的公路;引进西方先进设施,如自来水设施、电力、电话等;改建或新建了上百个用于商业贸易的圩镇,知名的包括江门开平赤坎古镇、梅家大院(原名汀江圩)、冈宁圩(电影《让子弹飞》“鹅城”取景地)。海外华侨推动了侨乡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成为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实践和探索的一个独特类型。


五邑华侨还特别重视文化教育,捐资兴办了大量学校、图书馆、阅书报社,还兴办了近代中国侨乡最多的侨刊,引进了排球等体育运动,极大提升了五邑侨乡的文明程度。


侨批中的家国情怀


在动荡年代,
侨批带回的除了钱财,
还有华侨们的家国情怀、赤子丹心。

这些“跨越山海的家书”,有的出自著名侨领之手,有的来自政府官员的回应,更多产生于平民草根。虽家书主人各异,恋家、思乡、爱国、拥党都无一例外地是所有信件的内容主题及情感主线,咫尺素笺,纸短情长。

图片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危难时期,侨批的内容和作用发生了变化,除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关怀,又多了一些国家危亡时的同仇敌忾,寄回国内的银钱增加了,寄回家中的银钱却减少了。


旅美侨胞李耀池的母亲将过生日,省吃俭用的他早早备好款项。但在得知祖国陷入战争时,他内心十分焦急。就在这时,母亲要求他把钱捐给祖国,为此,李耀池给时任台山县县长寄了一封银信,信中表示:“目前报国刻不容缓,况且将士受伤,亟待救济,前方士兵寒冷,宜用棉衣抵暖,千祈将祝寿之款节俭,捐为救国之用。”


台山旅美华侨伍丹谷为了支援祖国的抗战,毅然将节衣缩食积累下来养家的血汗钱,全部用于购买救国公债,毫无保留。面对家人寄来的数封催银信,尽管心有愧疚,但仍无怨无悔,展现了五邑华侨愿为祖国献出自己一切的赤子丹心。


……


图片

这是目前江门五邑地区发现并记录在案的最早的侨批。周华东 摄


一封封侨批讲述着华侨先贤的感人故事,记录着华侨华人回馈桑梓故土的独家记忆。华侨先辈坚强、拼搏的精神以及“以家为天”的情怀跃然纸上,侨批见证着华人华侨心系故土、眷恋家乡的真情,也记载了华侨为祖国所作出的贡献。


把侨批打造成为

华侨文化的精神标识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侨批保护研究的前沿重镇。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16万件侨批中,江门侨批文献有近5万件,国内现存最早的侨批也出自江门。

近年来,江门市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围绕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侨批文物,深入挖掘和展示蕴含其中的诚信观念和家国情怀,形成了独具江门特色的侨批保护活化运用升级路径,江门侨批走出“深闺”,重焕活力,成为江门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载体和凝聚海内外侨胞共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