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日军侵占青岛,凭借武力建立起野蛮的统治秩序。但顽强的青岛人民并未屈服,在党的领导下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
如今,这片曾被战火笼罩的土地,已承载起国泰民安的盛世烟火。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青岛以“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为核心,通过多种纪念活动重现历史画面,让市民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红色记忆,凝聚时代力量。
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青岛的抗战历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缩影。1938年2月,即墨地区的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七大队”成立,对日军展开游击作战;学生和市民也自发组织“抗日救国会”,为前线传递情报、运送物资。据统计,仅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收录的、在抗日战争期间壮烈牺牲的青岛烈士就有3264位。这些数据背后,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历史从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文字和数字,而应是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记忆。80年前,中国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击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段岁月里,涌现出无数能激发人们斗志、提振民族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青岛正以这些文艺作品为载体,用生动的方式赓续蕴藏在城市深处的红色基因。
7月25日,青岛星博电影博物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电影海报展”,陈列了1950年至今的200多部优秀抗战题材电影原版海报。其中既有《铁道游击队》《地雷战》《红灯记》等承载中老年记忆的经典之作,也有《叶问》《东京审判》等为年轻一代所熟知的红色影像。泛黄的海报上,真实记录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里中华儿女军民同心、英勇抗争的红色记忆。有带孩子观展的市民感慨:“这些海报不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伟大民族精神的见证。”此次海报展以光影记忆为载体,为青岛市民搭建了回顾抗战历史、感悟革命精神的良好平台,让抗战精神在光影艺术中代代相传。
同时,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青岛市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举办“伟大贡献——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题展览。展览分为5个部分,展出200余张珍贵照片,计划持续至10月15日,共计展出140余场。
此外,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青岛科技大学“数忆烽火征程,云续红色根脉”实践团队带来了科技赋能红色传承的新风尚。
大学生们带领小朋友借助360°全景漫游技术“云游览”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孩子们在虚拟展馆中“踏入”“日军暴行厅”等展区,身临其境般感受抗战历史。在创意实践环节,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绘制爱国长卷,还在透明雨伞上描绘和平鸽与国旗。当红色记忆与童真创意相遇,爱国情怀变得可触可感。实践队成员马天晨认为:“要让少年儿童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他们用童趣化的语言讲述抗战故事,在一问一答中筑牢爱国根基。
这种创新在青岛并非个例。随着纪念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应用于红色教育,让抗战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从星博电影城展出的200多幅电影海报,到青岛市博物馆陈列的136幅老兵摄影,从青岛科技大学以科技赋能的360度全景漫游展厅,到社区海洋国防教育展厅汇聚退役军人、老干部、社区党员与少先队员“老中青”三代举办的“海疆铸魂・薪火相传”主题活动中的诗歌共鸣……青岛以多元的展现形式,将抗战历史转化为可听可看的城市记忆,让抗战精神从历史走向街头巷尾。
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证明,回顾历史是走向未来的强劲驱动力。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这一重要时刻,青岛用实际行动表明,历史不是浮于表面的符号,而是不同世代的人在共同记忆中紧握的精神坐标。
这座城市的海风里,历史与未来从未如此紧密相拥。
本文作者:崔恒亮 陈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