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逐步推广铁犁和牛耕。在广州、佛山等汉墓中曾发现属于汉代的铁犁、牛耕的水田模型。比较典型的是佛山澜石出土的东汉陶水田模型,上有收获、犁地、插秧的陶俑,栩栩如生,表现了双季稻栽培中抢种、抢收的场面。该地区的汉墓中还发现了不少炭化稻米,这说明汉代广州、佛山一带的水稻种植加工非常普遍,而且当地人已学会施肥、人工灌溉、育秧移栽、种子改良等技术。彼时,岭南地区的农耕模式已经与北方十分接近。
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岭南自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的大片平原得以被开发。铁制农具的使用始于秦代数十万戍卒及北人的南迁。赵佗建立南越国以后,与汉朝政府开展关市贸易而取得“金铁、田器”,并掌握了先进的铁器锻造技术,从而打制出大量多样化的农具。考古人员在广州淘金坑的22座西汉南越国墓葬中,发现了锄、锸、斧、镰等铁制农具;在广东五华狮雄山汉墓中,发现了铁锸等农耕工具;在澄海龟山汉代建筑遗址中,发现了锸、锄、斧、铁钩、刮刀、凿等各类铁制生产工具。南越王赵眜墓是岭南汉墓中出土铁器最为丰富的一座,其中不乏当地铸造的铁制用具。
在广西的贵港、平乐、合浦、全州、贺州等地也曾出土过铁制农具,表明汉代广西的农业生产已经告别了木石时代,而广泛应用铁器。这些铁器在当地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大规模农业活动的进程。根据广西汉墓的分布,包括今桂林、梧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玉林、钦州、柳州的一部分区域,还有南宁、百色、河池的河谷平地,当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
农业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上,还包括粪肥的使用和农作物品种的培育等方面。广西合浦望牛岭一号墓出土的陶屋模型展现了典型的“干栏式”建筑结构——上层为住宅,下层悬空用于养猪,排泄物通过楼上的洞直接排到猪圈,然后沤制成厩肥。广西的许多汉墓中都发现了类似的陶屋和陶猪圈模型,这种“干栏式”建筑结构体现了人居与畜牧功能的一体化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