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禄劝县城西南的云龙水库移民社区一栋建筑里,有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门楣上“老黑调解室”5个大字格外醒目。
每天清晨,55岁的张明洪总会提着一个装满民情笔记的帆布包准时出现在调解室,泡上一壶热茶,等着需要调解的居民上门。从1992年7月穿上警服那天起,这位被群众称为“老黑”的民警,在基层一线走过了33个春秋。从街头巡逻的年轻警员到统筹一方治安的派出所所长,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又主动扎根移民社区,他用半生时光,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
张明洪(右)在工作中。 禄劝县公安局供图
巡逻路上的“黑小子”
1992年的夏天,22岁的张明洪从昆明市警校毕业,背着行李走进了昆明市公安局禄劝县公安局大松树(现更名乌东德电站派出所)派出所。报到第一天,老民警指着辖区地图告诉他:“巡逻不是走流程,得把眼睛擦亮、把耳朵竖起来,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句话,他记了半辈子。
最初的8年,张明洪是所里的“巡逻专业户”。那时辖区没有监控探头,他就凭着一双脚丈量每条街巷,一本笔记本记满家长里短。
常年风吹日晒让他皮肤黝黑,居民们开玩笑地喊他“黑小子”,他总是笑着答应。
2000年,因工作出色,张明洪被提拔为巡逻中队队长。他带着队员创新“错时巡逻法”,针对案件高发时段调整警力,让辖区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了40%。有商户自发地给他送锦旗,他把锦旗挂在中队办公室:“这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
所长岗位的“领头雁”
2014年,张明洪调任禄劝县公安局崇德派出所所长。上任第一天,他就带着班子成员走遍辖区7个行政村,发现这里最大的问题是遗留问题多、矛盾纠纷杂。“群众的安全感有多少,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成绩是多少。”他在第一次所务会上说。针对农村地区婚恋纠纷、土地矛盾突出的特点,他牵头成立“警调衔接”工作室,联合司法、民政部门提前介入,把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15年,辖区内有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纠纷僵持不下,双方纠集数十人准备“了断”。张明洪接到消息后,带着民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先稳住双方情绪,再连续3天上门讲法律、摆道理,最终促成和解。事后,其中一户村民说:“张所长把政策讲到了我们心坎里,我们再闹下去就不像话了。”
担任所长14年间,他创新推出“一村一警+网格员”机制,让民警沉在村里;建立“重点人员帮扶档案”,帮助20余名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工作;在学校周边设立“护学岗”,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守护神”。所里连续多年被评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他个人两次荣立三等功。
移民社区的“知心人”
2022年,52岁的张明洪改任非领导职务。组织想安排他到机关工作,他却主动申请到红光移民社区当社区民警。“我跑了一辈子基层,离开群众不踏实。”
移民社区是个移民安置区,矛盾纠纷格外多,仅家庭婚恋类纠纷就占了大半,而处理家庭婚恋纠纷,张明洪有自己的“三板斧”——耐心听,找症结,接地气,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讲法律、摆情理。有对年轻夫妻因丈夫沉迷赌博闹离婚,他带着男方去看因赌博家破人亡的案例,又帮男方找了份快递工作,半年后夫妻俩专程来感谢他:“要不是您帮忙,这个家就散了。”
两年来,“老黑调解室”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89起,其中家庭婚恋类156起,调解成功率达99%。社区负责人算过一笔账:自从有了调解室,社区信访量下降了70%,家庭暴力报警几乎清零。
基层治理的“螺丝钉”
在移民社区,张明洪的手机号码是公开的秘密,且24小时开机。
除了调解纠纷,他还成了移民群众的“家里人”。他帮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交医保、带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去招聘会,甚至谁家孩子上学需要居住证、谁家办理低保缺材料,他都帮忙跑腿去办。
从巡逻民警到派出所所长,从社区民警到“调解室主理人”,张明洪的岗位在变,但扎根基层的初心从未改变。在“老黑调解室”这个小阵地上,他用最朴素的坚守证明: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就在这一次次耐心调解、一声声暖心问候里。(昆明信息港 记者王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