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成这样,得花个十万块吧。”
黄一鸣在直播中口无遮拦地自曝整容账单,瞬间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她一脸坦荡地说,鼻子整了7万,双眼皮花了3万,偶尔做点小修补,总共花费大概是十万。
当其他网红和明星们都闭口不谈时,这位与王思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女孩,却毫不避讳地把自己的整容账单亮了出来。
有人赞她真实,也有人觉得她是在博取眼球。
但黄一鸣晒的账单,怎么看都有种借此炒作王思聪的感觉。
娱乐圈的聚光灯下,几乎所有人都戴着面具,大家都在说“我没动过脸”,但谁又能做到一丝不改?
黄一鸣的直白和无所畏惧,倒是获得了不少赞许。
毕竟,别人都在遮遮掩掩的时候,她已经毫不犹豫地把账单甩了出来。
想要在娱乐圈站稳脚跟,靠的是人脉和资源吗?天赋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那些“天生丽质”的明星们,岂不是早已风生水起,不用为前途担忧?
然而,娱乐圈里有多少人是靠“天生”吃饭的,又有多少人因为外貌焦虑,走上了后悔终生的道路?
颜值,显然是通向娱乐圈的“入场券”,这个事实谁都无法否认。
当然,也有少数演员凭借精湛的演技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但毕竟,这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要依赖外貌,不是吗?
黄一鸣的“亮牌”无疑戳破了娱乐圈最现实的一面。
她敢于直言,是圈外人看不到的真相。
对此,有人觉得她真诚、真实,比起那些动了手术却嘴硬的人,实在是大大方方。
但也有人觉得,她的坦率背后藏着某种自我作秀。
为什么这么说呢?提到黄一鸣,大家不禁会联想到王思聪。
嘉年华开场时,两人互相拉黑收场,试图用孩子打入豪门的黄一鸣,最终走上了和韦雪相似的道路,讽刺又现实。
如果不是那10个嘉年华,王思聪和黄一鸣的命运恐怕不会有交集。
黄一鸣没想到,三万块钱就能买来“逆天改命”的“入场券”,但这也是她未来所有痛苦和委屈的“预付费”。
她和王思聪的相识,简直就像是霸道总裁小说中的情节。
一个小网红在直播中等着贵人捧场,突然一个名叫“王思聪”的大佬出现,二话不说就打赏了10个嘉年华。
就这样,他们加了微信,频繁联系,最终演绎了一场网恋奔现的戏码。
黄一鸣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女”,甚至在王思聪的宠爱中,一度认为这就是她的真爱。
这个男人不仅帮她解决一切生活问题,还垫付所有费用,关怀备至。
她曾觉得自己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但是,王思聪到底是什么人?
网友们调侃,如果他结婚,前女友至少能坐三桌,他身边的女人更是换个不停,这个多情的浪子,怎么可能为了一个人放弃整片森林?
黄一鸣忽视了一个事实,当一个男人用钱帮你解决一切问题时,也意味着他可以用钱让你成为问题,随时抛弃你。
她想牢牢抓住这颗“大树”,试图模仿韦雪,用孩子留住王思聪的心。
结果,分手的时候,王思聪直接拉黑了她,没有告别,甚至连分手的字眼都没有。
黄一鸣怀着“逆天改命”的筹码,偷偷生下了他们的孩子。
本以为,自己也能像韦雪一样,借着孩子的存在打入豪门。
然而,韦雪和秦奋的关系,虽然复杂,但他们有智慧、隐忍,最终体面解决了问题。
黄一鸣的处理方式则完全是吴绮莉式的做法,带着孩子频频高调亮相,借短视频平台炒作,成功曝光了王思聪。
这一下,王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了全网的笑柄。
不少人认为,作为孩子的母亲,尤其是“非婚生子”,应该低调保护孩子,而不是高调炫耀。
黄一鸣却毫不在意,直播时哭哭闹闹,做了不少博同情的举动。
王思聪完全不理会她,依旧和女友过着甜蜜的日子,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最终,黄一鸣清醒过来,开始专心事业,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孩子。
她开始玩起了“谐音梗”,用那个男人当作自己的流量密码,女儿也常常亮相,成为她的“人气担当”。
最后,她的努力让她赚得盆满钵满,经济独立。
可是,这真算是“逆袭”吗?
王思聪的前女友们,几乎都走过同样的路:初见砸钱、确定关系、感情冷却后换人。
黄一鸣不过是这条爱情流水线上的一颗小小的过客。
唯一不同的是,她擅自决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
她以为自己可以像韦雪一样,通过孩子赢得王思聪的怜悯,甚至是豪门的支持。
结果呢?一切都失控,步步错,满盘皆输。
最后,黄一鸣似乎放下了一切,公开表示“早释怀了”。
可是,真的放下了吗?
从她公开承认整容这件事来看,这场“较量”似乎并没有真正结束。
她坦然承认自己“花钱变美”,和韦雪的路线越来越像。
只不过,黄一鸣学到了她的一点皮毛,却走上了吴绮莉的老路。
两人都想通过男人逆天改命,韦雪更精明,考虑周全,处理得妥当,而黄一鸣和吴绮莉则选择将一切曝光,结果无疑是丢失了更多的筹码。
现在的黄一鸣,看似毫无保留地向公众展示自己,实则可能是在摩擦王思聪的体面。
在流量为王的今天,敢说真话可能就是一条可行之路,但她的最终目的,可能还是想借王思聪赚取更多的关注。
她是否能成功,最终会像韦雪一样站稳脚跟呢?
这也给那些渴望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女孩们提了个醒:千万别拿自己的未来去赌男人的良心。
爱情是甜点,事业才是主食,只有靠自己,才不会塌方。
那么,你觉得黄一鸣这一番操作,是“人间清醒”还是另有所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