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清平乐》的前身是米兰Lady的言情网文《孤城闭》。
与《清平乐》的宏大叙事不同,《孤城闭》从个体的视角将故事的重心放在福康公主和内侍梁怀吉的凄美爱情上。
故事取材于宋朝福康公主的真人真事,又做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堪称以今释古之佳例。
历史上的福康公主(剧中名徽柔)是宋仁宗赵祯的长女,是不折不扣的天潢贵胄、金枝玉叶,集万千宠爱在一身,可是她的婚姻生活却只能用“失败”来形容。
本来,公主的婚后生活幸与不幸,均无关国政,无伤大雅,顶多作为一种皇家秘闻,成为街谈巷议的闲谑之资。
然而,似乎是受到某种不可抗力的裹挟,福康公主的婚姻家庭纠纷竟一发不可收,以致超出礼、法的边界,引得庙堂喧腾,各方关注,不仅由家事上升为国事,而且留给后人无限感慨遐思。
图片由AI生成
01
嫁给表叔
据史籍记载,宋仁宗赵祯前后共生育十六个子女,可是只有四个女儿长到了成年,其他三个儿子、九个女儿均早夭(帝王家尚如此,可见当时国人寿命之短)。
福康公主既是长女,又最得仁宗喜爱。按照《宋史·公主传》的说法,福康公主自幼聪慧乖巧,很懂得讨仁宗的喜欢。一次,仁宗生病,福康公主亲侍汤药,不离左右,而且赤足散发向天祷告,愿以己身代仁宗之病。仁宗非常感动,于是更加疼爱福康公主。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其实,这是平头百姓的想当然之词,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
为什么?原因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齐大非偶。
中国传统观念最重视婚姻的门当户对,可是放眼天下,又哪里能再找出第二个可以和皇家望衡对宇的家族?即便适当放宽标准,适合与皇家联姻的家族的范围也十分有限。超越阶级阶层的爱情不能说绝无可能,但现实生活中肯定是凤毛麟角,况且在中国古代礼制的社会背景下,婚姻尚未缔结,又何谈爱情呢?
一方面,公主出阁即为下嫁(是以名“出降”),皇家自不愿过分纡尊降贵。另一方面,任凭你什么样的高官权贵之门,与皇家相比都相形见绌,娶公主自属高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其二,得不偿失。
娶公主自然有很多好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增耀门楣,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有很多不利之处。
如,公主身份尊贵,娶进门后,夫为妻纲的家庭秩序不易理顺。再如,历朝为了避免外戚篡权干政,通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限制外戚参政的权力,尚公主者自然在此列。
如剧中徽柔对怀吉所说:“在国朝,任何男子娶了公主,便不可以做朝廷的大官,管朝廷的大事了,只能做个游手好闲的驸马都尉。”
这确是宋朝的祖宗家法之一。
图片由AI生成
是以,在剧中,仁宗固然不愿意把女儿嫁给曹评(表面原因是曹评的风评不佳,真实原因是仁宗担心皇后的娘家势力坐大),曹评似乎对娶公主也充满了顾虑。曹评出身将门,文武双全,他有他的政治抱负,怎么会甘心做一个吃闲饭的驸马都尉呢?
为公主择婿的确成了仁宗的一块心病,正如剧中所演的那样。经过慎重的考虑,仁宗决定把福康公主嫁给国舅李用和的儿子李玮。对于指婚的经过,《宣和画谱》卷二〇提供了简要的线索:
(李玮)字公炤,其先本钱塘人,后以章懿皇太后外家,得缘戚里,因以进至京师。仁宗召见于便殿,问其年,曰十三。质其学,则占对雍容,因赐坐与食。玮下拜谢而上,举止益可观。于是仁宗奇之,顾左右引视中宫,继宣谕尚兖国公主。玮善作水墨画,时时寓兴则写,兴阑辄弃去,不欲人闻知,以是传于世者绝少,士大夫亦不知玮之能也。平生喜吟诗,才思敏妙,又能章草、飞白、散隶,皆为仁祖所知。
可见,仁宗对驸马的人选是经过了认真的考察的,而李玮的表现也十分令人满意,不仅应对得体,举止可观,而且富于才华,书、画皆佳,只是为人低调,不喜张扬,作品多随兴创作,作完就扔在一边,是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宣和画谱》收录了李玮的《水墨蒹葭图》《湖石图》),名气也不大显。
当然,仁宗之所以决定与李氏结亲,不仅仅基于对李玮人才的认可,更主要的其实是出于“亲上加亲”的情感需求和利益考量。
按辈分,李玮是福康公主的表叔,二人的亲属关系是很近的。
按照当代中国婚姻法的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李玮和福康公主的关系刚刚超出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范围,因而即便放到今天也不违法,不过还是难免乱伦的嫌疑,所以社会一般观念并不认可,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很少见。
奇怪的是,中国古代社会虽极为重视伦理,却推许此种“亲上加亲”的做法。至少,仁宗在为福康公主指婚李氏时,他应该是非常满意的。据仁宗朝大臣张方平的描述:
仁宗之仁,周于万物,而仁之所施,常自亲始,肆其眷待宗室,恩礼隆密,朝政之暇,佳辰令节,合族缀亲,宴于内朝,如家人礼。(《乐全集》卷三八)。
仁宗得享“仁”的谥号,与其情感丰富、重视亲情伦理是分不开的。
综观仁宗一生,无论对宗亲还是外戚,都是恩礼有加。
由于未能尽孝于生母李太后于生前,仁宗一直耿耿于怀,是以对李家尤其照顾,不断给舅舅李用和加官晋爵,一直给他加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的头衔。
至此,犹嫌未足,于是才有指婚李氏之事。对此种补偿心理,《清平乐》有充分的表现,此不赘述。
嘉祐二年(1057)八月,兖国公主(仁宗为了表达慈父之爱,在福康公主出嫁前特意进其为兖国公主,并破例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典礼)出降李玮。仁宗不惜花费数十万缗钱为公主建造府邸,同时,指令礼官仿照古礼专门为公主设计了隆重而典雅的皇家婚礼。
和平常人家的爹爹一样,仁宗此番嫁女也是不遗余力了。
从仁宗为福康公主赐婚李氏一事不难看出,即便贵为公主,也难享婚姻的自由。
身为皇帝的女儿,嫁给谁不由自己,而由君父说了算,要服从于君父的利益和意愿。
仁宗钟爱福康公主,拒绝了辽国的和亲提议,却把她配给自己的表弟,觉得这是天作之合,殊不知已经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02
夜扣禁门
兖国公主为了皇家的利益下嫁李玮,可能一开始就是不情愿的。
因为李玮虽然有一副艺术家的灵魂,但是躯壳并不匹配,甚至有些寒酸。
史书上明白记载,李玮“貎陋性朴”。
这是不是说李玮很丑?想来应该不会太丑,否则仁宗也不会舍得把女儿嫁给他。只能说李玮的相貌很一般,性格也拘谨,总之,与潇洒风流不沾边。
所以,兖国公主非常不喜欢这个驸马。看来,公主和她的爹爹仁宗一样,是个标准的颜控。
好好色是人之常情,但又是很多婚姻不幸福的起因。
对于皇帝爹爹赐给自己的这个驸马,兖国公主是半只眼也瞧不上。史书上记载:“公主常佣奴视之。”并且连带轻视驸马的家人。
此时的李家,家主李用和已去世多年,李玮与兄长李璋分府别居,平日里自家过自家日子,倒是井水不犯河水,可是李玮的生母杨氏随同李玮、公主共同生活,婆媳关系十分不融洽,这使得公主和李玮本就不和谐的夫妻关系生出更多变数来。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在驸马与公主夫妻交恶的过程中,公主身边亲信没能正面引导和规劝,甚至还挑拨离间、推波助澜。
兖国公主出降时,身边跟了一大帮随侍人员,包括公主的乳母韩氏和以梁全一、梁怀吉、张承照为首的一批内臣。史书上“韩氏复相离间”“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一类的说法反映出这些人在公主的婚姻生活中发挥了很坏的作用,当然这也可能是曲笔,目的是通过卸责于下人,减轻公主的责任。
但是不管怎么说,公主的夫妻、婆媳矛盾的集中爆发确实与梁怀吉等人有关。
嘉祐五年(1060)九月的某天晚上,秋凉初上,公主与家监梁怀吉于月下对酌。
(驸马哪里去了?)这情景有没有让你联想到《清平乐》中徽柔与怀吉的两小无猜、心心相印?那画面一定是极美的。
按照司马光的说法,“梁怀吉等给事公主阁内,公主爱之”(《孤城闭》的艺术灵感可能即来源于此)。
这种爱未必是男女之爱,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基于长期陪伴而形成的类似于亲情的感情。
不过,在婆婆杨氏眼中,那场面一定是非常刺眼的,可又惮于公主之尊,不敢发作,只能忍气吞声,在一边探头探脑地偷窥。
公主对杨氏的偷窥行为非常恼怒,当场痛打了杨氏一顿,打完还不解气,连夜敲开皇城门,跑到皇帝爹爹那里去告状。
看到宝贝女儿受了委屈,仁宗也很生气。
事后,李玮“惶恐自劾”,狠作自我检讨。
于是,仁宗下旨,将驸马都尉、安州观察使李玮降为和州防御使,让他到外地任官。
转过天来,仁宗冷静下来,免去了对李玮降官的处罚,只罚铜三十斤,仍然将其留在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