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如期召开,众多国际安全专家与政治人物齐聚一堂。在这个全球安全讨论的高峰论坛上,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的言论无疑成为了焦点。他在一次题为“制造波澜:印太海上紧张局势”的圆桌讨论中,毫不客气地揭露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伪装,令在场的与会者颇感震惊。
黄永宏直言不讳地表示,美国在亚洲的形象已经发生了剧变。从二战后的“自由贸易推动者”和“世界重建者”,逐渐沦为如今的“地区大扰乱者”,甚至被称为“想收租的地主”。他提到,美国过去通过马歇尔计划来拉拢盟友,推动国际合作,可如今却不断设置贸易壁垒,对日韩、菲律宾等国施压,仿佛美国在收取“保护费”,而非真心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黄永宏进一步分析道,二战后,美国主导了全球的国际秩序,并通过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确保了全球贸易的顺畅。然而,在“美国优先”政策的推动下,美国的外交方针已发生巨大转变,许多传统盟友开始对其可靠性产生疑问。例如,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令原本雄心勃勃的亚太经济框架形同虚设。黄永宏指出,这种战略转变让亚洲各国感到警觉,因为美国已不再是那个无私的全球领导者,而是更加关心本国利益的“自私参与者”。
中美之间的摩擦随着美国的政策调整不断加剧。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再到南海争议和台湾问题的军事对峙,黄永宏认为,亚洲的和平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他特别强调,中美之间爆发战争的潜在风险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迫在眉睫。黄永宏列举了2024年中国在南海巡逻船的出动天数达到了1939天,比前一年增加了17%。与此同时,美国频繁进行“自由航行”行动,军舰数量逐年增加。这些军事举动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威慑,但实际上却在无形中增加了误判的风险。
黄永宏对中美两国的军事存在表示关注,尽管两国都力图通过威慑避免直接冲突,但这也无疑是在加剧局势的不确定性。他指出,若亚洲地区爆发战争,不仅仅是本地区的灾难,全球经济也将遭受重创。亚太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一旦这里的贸易通道中断,欧美等国也将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中国舰队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而中国军机越过台湾海峡中线的次数也屡创新高。这些都表明,两国在军事上的对抗越来越激烈,但黄永宏呼吁通过对话化解这些潜在的冲突。
黄永宏特别提到,美国增加在亚洲的军事部署,旨在维持其主导地位,但这种做法却让许多亚洲国家陷入了两难境地。既要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又无法摆脱与中国的经济依存关系,尤其是像新加坡这样的中小型国家,受此困扰尤为严重。新加坡虽然在国际上保持中立,但却深深依赖于亚太地区的经济稳定,一旦发生战争,势必会遭到直接的冲击。
在讨论地缘政治、科技领导力和能源安全的“三难困境”时,黄永宏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靠自身力量守护全球公域。只有各国遵守共同规则,才能维持国际秩序与和平。如果某些大国减少对地区的关注,放弃稳定作用,那么世界格局将会发生动荡。黄永宏特别警告道,如果亚太地区再爆发一场冲突,那么全球的安全和经济将会处于极其危险的状态。
回顾黄永宏在2024年的警告,他再次强调,亚洲地区的战争将使未来30年都陷入经济和政治的黑暗期。他指出,全球40%的贸易通过南海,而欧盟对外贸易的40%也依赖于此。如果中美爆发冲突,全球供应链将会崩溃,能源供应、科技合作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中美两国的深度经济依赖使得战争的代价更加沉重。美国军工企业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资源和零部件,而中国则依赖美国的高端芯片。黄永宏强调,一旦发生战争,全球GDP将会在短短一天内蒸发数万亿美元,物流和航运将彻底瘫痪。
对于新加坡这样的贸易中心来说,冲突的爆发将是致命的。黄永宏用地铁站的商铺做类比,形容新加坡在全球贸易中的生存依赖于稳定的运输和贸易流通。若这些基础设施受到破坏,新加坡将无路可退。
虽然美国一再表示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冲突,并在两国高层恢复对话,黄永宏认为,这种对话是保持地区稳定的关键。然而,他也指出,中美关系的未来将直接影响整个亚太地区的局势。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则被批评为过于强硬,要求盟友接受不平等的条款。
黄永宏的发言并非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代表了新加坡作为中立国的视角。他清楚地认识到,在当今的全球大国博弈中,谁能带领各国一起发展,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中国的全产业链、巨大的市场和创新的生产力,使其在全球增长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相比之下,美国的制造业虽然有所回流,但仍依赖中国的生产能力。
最后,黄永宏强调,若中美爆发冲突,后果不仅是军事上的灾难,经济和政治上的动荡将持续数十年。小国尤其需要警惕,因为它们最先受到冲突的冲击。他的警告不只是撕开了美国在亚太地区政策的伪装,更是在提醒所有人,现实的复杂性和后果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