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控申检察官,我常常问自己:“在这个岗位上,我能做什么?我能干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 —— 那就是围绕检察履职,把 “以人民为中心” 刻进骨子里,把 “站稳人民立场” 落到行动上,当好人民群众和司法公正之间的“连心桥”。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nu1ol.zybear.com/file/upload/202508/12/132655852.jpg" />
我能做的,是用心倾听每一声诉求。控申接待室里,来访群众带着的可能是积压多年的委屈,可能是对法律程序的困惑,也可能是对公平正义的期盼。我的第一职责,就是放下架子、耐住性子,让群众把话说完、把苦诉尽。记得有位老人因赡养问题多次来访,情绪激动时甚至拍桌子,我没有打断他,而是递上一杯热水,听他从家庭琐事讲到生活难处。等他平静下来,再给他一点点解释法律规定,帮他联系社区和法律援助。后来老人握着我的手说:“其实我也不是非要闹,就是想找个地方说说心里话,你们肯听,我就安心了。” 那一刻我明白,有时候群众需要的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被尊重、被理解的温暖。
我能干的,是用专业化解每一个难题。控申工作是检察机关联系群众的 “窗口”,也是化解矛盾的 “前线”,群众来反映问题,最终还是希望问题能得到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懂法律,更要懂政策、懂民心。面对信访案件,我会仔细梳理线索,区分不同情况:是需要监督纠正的执法司法问题,就依法启动监督程序,让正义不打折扣;是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就发挥检察调解的优势,联合各方力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是对法律存在误解,就用通俗的语言释法说理,让群众明白 “法是什么、理在哪里”。比如有一起涉企信访,企业因行政处罚不服,认为影响了正常经营。我们没有简单下结论,而是实地走访企业,查阅执法记录,既向企业解释处罚的法律依据,也督促执法部门规范程序,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企业得以正常运转。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专业不仅是精准适用法律,更是找到法理与情理的平衡点,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和力量。
我始终牢记的,是用初心守护每一份信任。群众把问题交到检察机关,是对我们的信任,这份信任重如泰山。作为控申检察官,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检察形象,一举一动都关乎群众对司法的信心。因此,我始终提醒自己:对待群众要 “真”,不推诿、不敷衍,用真心换真情;办理案件要 “公”,不偏私、不枉法,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服务群众要 “实”,不搞形式主义,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哪怕是一个回复电话、一次耐心解答,都可能成为群众心中 “司法为民” 的具体体现。
控申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却连着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没有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却承载着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向往。我能做的,是当好群众的 “倾听者”;我能干的,是做好矛盾的“化解者”;而我始终坚守的,是做人民利益的 “守护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的 “急难愁盼” 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用实际行动践行 “人民检察为人民” 的铮铮誓言,让群众在每一次信访、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沙生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