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代文佳)7月29日,“全球南方发展论坛——从体育流量到经济增量”在长江商学院北京校区举行。论坛由长江商学院与伊比利亚美洲体育理事会共同主办,聚焦体育公益与商业向善的创新发展模式,来自巴西、西班牙、阿根廷等国的体育部门官员与体育界、公益界代表分享了实践案例与创新思考。

长江商学院院长李海涛在致辞中指出,2025年正成为世界新旧经济秩序的关键转折点,全球南方已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极。中国对外贸易活力持续增强,正通过全球南方多方合作,引领新一轮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和全球秩序的重塑。
李海涛表示,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在产业链梯度上高度互补。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消费市场服务能力、互联网和AI创新能力全球领先,而全球南方国家拥有丰富能源矿产储备和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为共赢合作提供了有利基础。
我国近年来呈现出的体育产业发展潜力,也受到了外国友人的赞叹。“我非常钦佩中国在体育方面所施展的一系列优秀的政策。”伊比利亚美洲体育理事会名誉主席、前乌拉圭体育部部长Fernando Cacéres表示,在中国,体育已成为塑造民族认同的重要事件,此外,中国对于体育的发展有中期、长期规范的、系统化的规划。“如果说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离不开体育行业的进步。”他说。
体育运动与公益事业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体育不仅是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更是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凝聚的重要力量。体育公益如何与商业发展更好地结合,以实现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逐梦青少年足球发展基金捐赠人、“逐梦计划”发起人李田以“逐梦冠军公益赛”项目为例,分享了体育公益的“善意铁三角”模式。
李田介绍,该项目通过与贵州“村超”合作,以国家基金会公信力为背书,聚焦边远地区青少年足球教育,结合热门体育赛事场景形成共情效应。“商业向善的本质是通过商业智慧放大善意,在获得流量的同时滋养品牌。”李田说。
奥运冠军李小双则从大众体育角度阐述了体育公益的重要性。“体育本质是身体的培育,需要从家庭渗透至社会。”他呼吁通过“双轨并进”的方式推动体育公益发展:政府层面强化校园体育课程和公共设施投入,市场层面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满足多元需求。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秘书长张达分享了公益与商业结合的创新案例。他特别提到“书海工程”的成功实践:通过盘活库存图书捐赠西部,既解决了资源闲置问题,又满足了教育需求,同时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拉美国家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体育公益领域的经验。乌拉圭体育部部长Alejandro Pereda介绍,该国每10个孩子中就有4个参与足球运动,这种全民体育的基础正是通过长期的公益投入建立的。巴西代表则建议加强中巴两国在青少年体育培养方面的公益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嘉宾都强调了体育公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李田表示,将尝试将公益品牌化,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商业闭环,让公益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