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仍有聆听本地音乐文件需求的人来说,音频格式的选择是一个重要问题。无损格式虽好,但毕竟对存储空间和流量有一定压力;在移动端聆听时,转制一份有损压缩副本还是更实用的选择。
那该选择什么格式呢?
经历过 iPod 时代的人可能记得苹果曾宣传过 iTunes Plus AAC 的概念。这原本是 iTunes 商店在 2007 年上线的音频文件格式,新闻稿中宣称是一种「高品质 256 kbps AAC 编码」。这后来也成为 iTunes 导入音乐时的一个转码选项,至今可以在 macOS 上的 Music app 中看到,其参数标注为 128 kbps (mono)/256 kbps (stereo), 44.100 KHz, VBR。

Music app 设置中对 iTunes Plus AAC 的提述
iTunes Plus AAC 格式在网上评价很好,除了具有 AAC 编码的小体积、高音质特点外,在一些盲测中也被认为效果优于其他 AAC 编码器。这部分要归功于它采用的 CVBR(constrained variable bitrate)策略,即将平均比特率约束在一个定值(256 kbps),但允许(有时相当激进的)浮动,从而更好平衡了体积和音质。加上受到苹果设备的良好支持,应当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压缩格式。
但显然,如果每次转换都要用到 iTunes 或其继任者 Music app,未免太过麻烦;这些软件本身支持的无损格式也有限,基本上只有 WAV 和苹果的私有格式 ALAC。如何将这个过程自动化呢?
实际上,iTunes 和 Music app 的转换功能只是调用了苹果系统框架 Audio Toolbox 提供的转码能力,其他软件也可以调用:
将它们做成脚本或配合其他自动化工具使用,就能方便地批量获得 iTunes Plus AAC 格式输出。下文将具体说明。
说明:
如上所述,用 macOS 内置的 即可创建 iTunes Plus AAC。根据 Apple Digital Masters 文档中的说明,应当使用如下参数:
上述参数依次设置:
(注: 原文档实际上使用了两步转换:首先转为 CAF 格式并执行响度检查,然后再生成经响度均一化处理的 AAC。(pp. 5, 7.) 但该文档的场景是从母带文件转码,而现实中个人用户大多接触的无损文件已经过前期处理,再做此步骤意义不大,故略去。)
不过, 只支持 WAV、ALAC 或 AIFF 格式输入,而现实中更为常见的无损格式是 FLAC,故还需通过 做一次预处理:
这里,首先用 将源文件转为双声道、44.1Khz 的临时 WAV 文件,再交给 处理,最后删除临时文件。
(注: 尽管 支持通过 选项来调用 Audio Toolbox,理论上可以一步到位地生成 iTunes Plus AAC;但根据笔者测试,这样生成的文件在质量上与 输出的版本差异较大。因此,本文仍用 执行 AAC 输出。)
我们可以用下图所示的快捷指令自动化上述过程:
